古木坛中蔼绿阴,葛巾藜杖惯追寻。
随行童冠从容到,列坐壶觞次第斟。
春日恍闻曾点瑟,雄风如透楚王襟。
素翁此处真堪乐,何用兰亭慨古今。

【注释】

凤庄八咏:指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凤凰台》诗。晴原眺处:在晴明的原野上远眺。古木坛:指凤凰台上的古木亭。葛巾藜杖惯追寻:用葛布制成的头巾和手杖,是古代隐士所常用的。“追寻”即追随、追随的意思。随行童冠从容到:跟随的人穿着童子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从容不迫地来到。壶觞:酒杯。次第斟:依次斟酒。春日恍闻曾点瑟:好像春天里听到了曾皙弹琴(瑟)的声音。恍闻:好像听到了。曾点:春秋时期鲁国的贤人,孔子的学生。雄风:这里指雄浑的风韵。楚王襟:楚国的衣襟,泛指楚国的风骨。素翁:清高的隐士。堪乐:值得享受。何用:何必;用不着。兰亭: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序》。慨古今:感叹古今之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隐居凤凰台上时写的一组八首咏物诗。这组诗以咏凤凰台上古木亭为主,兼写周围景物,表现了作者晚年归田后的恬淡之情。

第一首:“古木堂中蔼绿阴,葛巾藜杖惯追寻。”

“古木堂中蔼绿阴”,凤凰台上有一座古老的祠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给祠堂投下一片浓荫,显得十分幽静。“葛巾藜杖惯追寻”一句写出了作者的心境:他喜爱这里的环境,经常来这里漫步,悠然自得。

第二首:“随行童冠从容到,列坐壶觞次第斟。”

诗人带领着一些童子和高帽老者悠闲地来到凤凰台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依次斟酒,畅饮谈天。这几句描绘了一群文人雅士聚集一堂饮酒作乐的情景。

第三首:“春日恍闻曾点瑟,雄风如透楚王襟。”

诗人仿佛听到了春天的声音,那是曾点在弹瑟,那声音雄浑有力,仿佛穿透了楚王的心弦。这句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把读者带到了春天的景色之中,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第四首:“素翁此处真堪乐,何用兰亭慨古今。”

在这里隐居的清高之士,才是真正的快乐者,不需要像历史上的王羲之那样感慨于世事变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