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遇贤王真可喜,臣僚如坐春风里。
宝贤乐善重诗书,昔日河间未堪比。
【注释】
晋:指唐敬宗李湛,他即位后尊文宣帝高洋为“神武皇帝”,称自己为“晋王”。殿下:即殿下。请宴:请求宴会。和诗二绝:即和晋王宴集的两首诗。《全唐诗》中收有李商隐《和晋王幸晋府见示两篇》诗。宝贤乐善重诗书:“宝贤”是李湛的自称,意为珍视贤才。“乐善”是爱好善良。《论语·子路》:“子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矣。’‘何事于仁?’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岂不仁哉!’‘其为难者,斯可矣夫!’” “河间”是地名,指河北的河间一带。《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所贵于耳者甚大,不与其势,故居安而不惧。” 未堪比:比不上。
【赏析】
这是一首应诏和作。唐敬宗李湛即位,以文宣帝高洋为“神武皇帝”,自称为“晋王”,并命群臣赋诗。李商隐应诏献诗两首,其一为“际遇贤王真可喜”,其二为“宝贤乐善重诗书,昔日河间未堪比”。李商隐的这两首七律写得很有特色。
第一首前两句写诗人在宴会上的感触。诗人首先称赞敬宗皇帝是英明之主,这一句是起笔,点明了下文的中心。“臣僚如坐春风里”,则进一步赞美了皇帝的圣明。“春风得意”这个成语原形容人兴高采烈,满面春风的样子,后来也比喻处于顺利、得意的情况。这里用来比喻皇帝的圣明,十分贴切。第三四句则写宴会上文人学士们受到皇恩的优待,感到荣幸和高兴。
第二首前两句写诗人对皇帝的称颂和对大臣们的赞美。“宝贤乐善”,是说皇帝喜爱贤良之士,崇尚礼义之道;“重诗书”,是说皇帝重视文化教育。“昔日河间未堪比”,则用典故来表明敬宗皇帝的贤德。河间郡是唐代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河间太守张方平为人清正廉洁,深得民心,所以诗人在这里说他的贤德“未堪比”。
两首诗都是应诏之作,内容相同,但写法却很不同。第一首是直抒胸臆,第二首则是托物寄意。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无限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