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兴义举,不吝发私橐。
规模出胸次,功效归咄诺。
勤劳仅逾时,轮奂忽如昨。
众难君独易,远迩为惊愕。
文溪前有记,梅外能继作。
岂徒夸目前,实以视绵邈。
迩来复中否,繁盛沦寂寞。
名馀铁炉步,事叹令威鹤。
尘埃冷蠹鱼,风雨留蜗壳。
基荒草色新,碑古苔痕剥。
巍巍弦诵区,依旧等硗埆。
悠悠乾坤内,斯道还自若。
世人急功利,亦或重名爵。
宁知一编中,至味堪咀嚼。
尝闻上古时,浑沌凝太朴。
后来书契兴,文籍渐昭焯。
图书最幽赜,坟典终灏噩。
斯时岂无书,未易窥浑璞。
天生鲁仲尼,元气属斟酌。
道传鲁氏唯,才竭颜生卓。
六经集大成,中或劳笔削。
一从垂宪来,千古传木铎。
经秦已煨烬,出汉还穿凿。
遗编在天下,谁为订纯驳。
隋唐迄五代,光焰存一爝。
莫能探渊微,徒尔读糟粕。
宝书阁
宝书阁,藏书之楼也。其名源于“藏龙卧虎”之意,寓意深奥,引人入胜。
欣然兴义举,不吝发私橐。
欣然兴意举,慷慨解私囊。
形容作者对于收藏书籍的热爱,不惜花费自己的钱财来购买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文献。
规模出胸次,功效归咄诺。
规模宏大,胸有成竹;功效显著,令人赞叹。
比喻作者对书籍的选择和整理,既有宏观的规划,又有微观的精细处理,使得书籍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勤劳仅逾时,轮奂忽如昨。
勤劳不懈,时间流逝,而书籍的价值却仿佛昨日重现。
表达作者对于书籍的珍视和保护,以及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
众难君独易,远迩为惊愕。
众人困难,君独易行;远近震惊,皆为之惊愕。
赞美作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文溪前有记,梅外能继作。
文溪边有记事,梅花之外能续作。
指作者在文溪旁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在梅花之外还能继续创作。
岂徒夸目前,实以视绵邈。
岂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的未来。
强调作者在收集和整理书籍时,不仅注重眼前的成果,更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和规划。
迩来复中否,繁盛沦寂寞。
近日是否再次繁荣,繁华之后归于寂静。
描述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既有繁荣也有衰败,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名馀铁炉步,事叹令威鹤。
名声犹存,如铁锅般稳固;往事让人叹息,如同传说中的神仙鹤一般。
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名声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期待。
尘埃冷蠹鱼,风雨留蜗壳。
尘埃落尽后,蠹虫留下痕迹;风雨过后,蜗牛留下壳子。
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暗示了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基荒草色新,碑古苔痕剥。
基址荒芜但新草已生,碑石古老却有苔痕斑驳。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遗迹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巍巍弦诵区,依旧等硗埆。
巍峨的讲堂里,依旧等待那些贫瘠的土地。
比喻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及它对于改变人们命运的作用。
悠悠乾坤内,斯道还自若。
悠悠的天地之中,道理依然如故。
表达作者对道德和学问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
世人急功利,亦或重名爵。
世人急于功名利禄,也有人看重名誉地位。
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评和反思。
宁知一编中,至味堪咀嚼。
谁能知道一本书中蕴藏的智慧和道理,足以让人品味再三、细细咀嚼?
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内涵,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尝闻上古时,浑沌凝太朴。
曾经听说在上古时期,世界尚未分化,万物混为一体。
通过对上古时期的描绘,展现了人类智慧的起源和社会发展的初步阶段。
后来书契兴,文籍渐昭焯。
后来文字出现,书籍开始变得光彩夺目、引人入胜。
说明随着文明的发展,知识和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图书最幽赜,坟典终灏噩。
图书蕴含着深邃的知识,古籍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表达对知识和文化的崇敬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研究的追求和执着。
斯时岂无书,未易窥浑璞。
这个时候难道没有书籍吗?我们难以窥见知识的真谛。
警示读者要珍惜知识和文化资源,不要轻易浪费和滥用它们。
天生鲁仲尼,元气属斟酌。
孔子是天赋异禀的人,他的思想和智慧需要经过精心的琢磨和提炼。
强调孔子的伟大和智慧,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教诲的尊重和学习的意愿。
道传鲁氏唯,才竭颜生卓。
孔子的思想被传播开来,但其思想的影响力已经无法与颜回相比。
指出颜回在孔子弟子中的卓越才华和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对颜回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六经集大成,中或劳笔削。
《六经》汇聚了儒家的经典思想,其中有些篇章可能需要经过作者的修改和润色。
说明《六经》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提醒读者要注意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一从垂宪来,千古传木铎。
自从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以来,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
强调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经秦已煨烬,出汉还穿凿。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政策导致了很多典籍的损失和失传。
揭示了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类似的做法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遗编在天下,谁为订纯驳。
遗留下来的文献遍布天下,谁来对这些文献进行甄别和选择呢?
表达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呼吁和关注,同时也提出了对文化传承者的要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