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城宝安,东七十里。
平田畇畇,俯濒于水。
水数为灾,汜滥无已。
播艺苦艰,田业交废。
在宋元祐,有嶷李侯。
拜命来官,厥政允修。
悯兹良产,百不一收。
聚材鸠工,营创是谋。
取石于岗,取土于隍。
环田为堤,馀万丈长。
筑之登登,望之堂堂。
螮蝀横铺,蛟龙互翔。
厥功告成,足历永久。
膴膴膏腴,岁获大有。
暨姚暨赵,克绍于后。
补其溃缺,俾复其旧。
历元之世,又百馀年。
人不常存,堤不常坚。
大防一失,巨浸滔天。
田庐陆沉,黎庶颠连。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赏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出诗中的名句,并结合诗句的出处及注释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中第一句“维城宝安,东七十里”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宝安维城,东七十里。”这两句意思是说:宝安县位于东部,距离京城约七十里。
第二句“平田畇畇,俯濒于水”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平田畇畇,俯濒于水”。这两句意思是说:广阔的农田平坦而广阔,低洼的地带靠近水面。
第三句“水数为灾,汜滥无已”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水数为灾,汜滥无已”。这两句意思是说:因为水灾频繁而无法停止,所以庄稼歉收,田地荒芜。
第四句“播艺苦艰,田业交废”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播艺苦艰,田业交废。”这两句意思是说:农民在播种时非常艰难,农业事业也遭到破坏。
第五句“在宋元祐,有嶷李侯”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位名叫李嶷的人出任地方官员。
第六句“拜命来官,厥政允修”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拜命来官,厥政允修”。这两句意思是说:他接受任命来到任所后,政务得以整顿。
第七句“悯兹良产,百不一收”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悯兹良产,百不一收”。这两句意思是说:可怜这些好庄稼却收成不多,一年到头收获甚微。
第八句“聚材鸠工,营创是谋”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聚材鸠工,营创是谋”。这两句意思是说:聚集材料和工匠来建设堤坝。
第九句“取石于岗,取土于隍”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取石于岗,取土于隍”。这两句意思是说:用岗上的石头砌墙,用城外的水泥土筑堤。
第十句“环田为堤,馀万丈长”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环田为堤,馀万丈长””。这两句意思是说:环绕整个农田修筑堤坝,长度达一万丈以上。
第十一句“筑之登登,望之堂堂”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筑之登登,望之堂堂”。这两句意思是说:修筑堤坝的时候很紧张、忙碌,筑成以后显得雄伟壮观。
第十二句“螮蝀横铺,蛟龙互翔”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螮蝀横铺,蛟龙互翔”。这两句意思是说:堤坝上布满了草皮,就像一条大蛇在游动;河水从堤内流过,像蛟龙一样翻滚腾挪。
第十三句“厥功告成,足历永久”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厥功告成,足历永久”。这两句意思是说:筑堤的工程终于完成,可以长期抵御洪水了。
第十四句“膴膴膏腴,岁获大有”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膴膴膏腴,岁获大有”。这两句意思是说:肥沃的土地每年都能得到丰收。
第十五句“暨姚暨赵,克绍于后”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暨姚暨赵,克绍于后”。这两句意思是说:继承姚氏和赵氏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第十六句“补其溃缺,俾复其旧”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补其溃缺,俾复其旧”。这两句意思是说:修补了那些被毁坏的地方,使农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第十七句“人不常存,堤不常坚”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人不常存,堤不常坚”。这句意思是说:人的寿命有限,堤防也不可能永恒坚固。
第十八句“大防一失,巨浸滔天”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大防一失,巨浸滔天”。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旦发生大的灾害或人为因素导致堤防崩溃,就会引发洪水泛滥成灾,淹没大片农田和村庄。
第十九句“田庐陆沉,黎庶颠连”出自宋·王安石《元丰行:“田庐陆沉,黎庶颠连”。这两句意思是说:农田房屋都被淹没,百姓生活困顿,四处流浪。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诗人在任扬州通判期间,因建议疏浚河道以防水患,触怒了宰相吕公著,而被贬知州。此诗就是他离开扬州时写给友人的。全诗共八句,首四句写扬州地势高亢,易受水灾;五至七句写筑堤之事;后三句写治堤之后,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