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面肩舆下上攀,千寻石磴万重山。
行人负荷长挥泪,壮士驱驰亦惨颜。
冉冉归云孤岛外,翩翩去鸟夕阳间。
从来四海男儿志,何必区区蜀道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然后根据分句的意思进行概括,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答案。此题中,“注释”是帮助考生理解诗句含义的重要手段,而对诗句的理解,又离不开对关键词的解释和分析。因此,在作答时,考生要仔细审题,准确把握题意。同时,还要注意诗句中的典故、名物等知识,并注意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联系,做到既准确无误,又言简意赅。
诗的前四句写蜀道之艰难。首联写诗人乘轿从山上下来的情景。诗人仰头看见肩上的车子正缓缓地攀着陡峭的山路,向下走;接着又看到千丈的石阶,万重山峦。颔联写行人、壮士的艰辛。三、四两句写行人、壮士都挥泪而行。颈联写归云孤鸟的景色。尾联写自古以来男儿志向远大,何必去蜀道呢?
【答案】
译文:仰望着头顶上肩舆缓缓地下上攀登,千寻石梯万重山峰。行人背负行囊长声叹息,壮士驱马驰骋也满面愁容。归云飘荡到孤岛之外,鸟儿翩翩飞过夕阳之间。自古以来英雄志士胸怀远大,何必去蜀道呢?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前四句写蜀道之艰险。
首联写诗人乘轿从山上下来的情状。诗人仰头看见肩负行囊的自己正缓缓地攀着陡峭的山路,向下走;接着又看到千丈的石阶,万重山峦。这两句通过诗人的视觉感受,写出了山高路陡的难行之处。
颔联写行人、壮士的艰辛。“负”、“驱”,动词,指背着行李、骑着马赶路。“负”“驱”两词,一实一虚,形象地写出了行者艰难的行走过程。“挥泪”,动词,指流泪。“惨颜”,面容憔悴。“涕”与“泪”同义,此处指流泪;“惨”字写出了行者的心情悲苦。两个“长”字,写出了行者的辛苦程度。
颈联写归云和孤鸟的景色。“冉冉”,形容云彩低垂的样子。这里用拟人手法表现了云彩飘忽不定的状态。“翩翩”,形容轻快的样子。“去鸟”,即归鸟。一个“去”字,表现了孤鸟轻盈欢快的飞翔状态。这两个字将诗人的情感带出了画面之外,使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尾联写自古男儿志向远大。“从来”,指自古以来。“四海”,指天地间广大无边的地方。“男儿”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说,有远大的志向的人才会追求道德,依靠仁德,学习艺术。“志于道”是指追求真理,“依于仁”是指依靠仁爱之心,“游于艺”是指学习各种技能。这三个词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崇高的人格理想。“区区”,指微不足道的事物或事情。“蜀道”,指由四川成都到四川剑阁一段道路,因山势险峻,车马难以通行而得名。“何必”,表示反问的语气,意思是说有什么必要呢?“区区”,形容词,微小的意思。“难”,指道路艰难,不易行走。“何”,疑问代词,哪里。“难”,名词用作动词,行走困难。“区区”一词在这里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全诗以抒情为主,表达了诗人对于蜀道艰难、壮士英勇不屈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