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烟禁寒食,雨雪逼清明。
在客每怅怏,谁与祀先茔。
长儿代拜扫,幼儿能慰情。
问我曷为耳,无乃牵功名。
蜀粤隔万里,举日愁易盈。
况复闻寡妇,哀哀哭荒城。
如何不兴叹,四海皆弟兄。
何时解官去,得逐桑梓情。
【注释】
客中清明有感:在异乡过寒食节,又逢清明时节。
冷烟禁寒食,雨雪逼清明:冷烟,即春社的炊烟。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火寒食。蜀粤,泛指南方地区。举日愁易盈,一整天都感到忧愁难消。
长儿代拜扫,幼儿能慰情:大儿子代替自己去祭扫先人墓地;小孩子则可以安慰自己的哀情。
问我曷为耳,无乃牵功名: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忧伤?莫非是因功名利禄而忧伤?曷,何也,为何。
蜀粤隔万里,举日愁易盈:南方的广东和广西相隔万里,整个日子都沉浸在忧愁之中。
况复闻寡妇,哀哀哭荒城:更何况还听到寡妇的哭声,在荒凉的城中哭泣。荒城,荒芜之城。
如何不兴叹,四海皆弟兄:怎么能够不发出感叹呢?我们同属四海之内的兄弟。
何时解官去,得逐桑梓情:什么时候能解除官职,回到故乡,实现归根之情呢?
【赏析】
《清明》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四月任江宁知府时所作。诗人在清明时节独游京城,感慨颇多,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索。诗中既有对亲人的怀念,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全诗感情真挚,风格沉郁,意境开阔。
首联“冷烟禁寒食,雨雪逼清明。”写清明时节的景象:冷烟缭绕,寒食禁火,细雨纷飞,正是清明时节。
颔联“在客每怅怏,谁与祀先茔?”写诗人身处他乡,面对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色和风俗习惯,常常感到惆怅和不安。祭祀先人的习俗使诗人想起了故乡和家人,使他更加感到孤独和无助。
颈联“长儿代拜扫,幼儿能慰情。”写诗人的儿子们代他去祭祀先人,而小孩子们也能找到慰藉。诗人的子女们也尽力安慰他的情绪。然而,无论怎样安慰,都无法消除诗人心中的忧郁和焦虑。
尾联“问我曷为耳,无乃牵功名?蜀粤隔万里,举日愁易盈。况复闻寡妇,哀哀哭荒城。”写诗人询问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忧郁地度过清明,莫非是为了功名利禄吗?因为四川和广东相隔万里,整个日子都沉浸在忧愁之中。何况还听到寡妇的哭声,在荒凉的城中哭泣。
整首诗情感真挚,风格沉郁,意境开阔。通过对清明时节的描绘和对亲情、友情、社会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索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