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飘泊者,秋水信轻舠。
萍梗还千里,风尘感二毛。
露滋葭菼冷,天阔雁鸿高。
蹈海吾何敢,来观八月涛。

【注释】

淮南:指淮南王刘安所招来的方士,即淮南子。飘泊者:流浪之人。秋水信轻舠:意思是秋天的江上很清静。轻舠,小船。萍梗还千里:比喻漂泊无定。风尘感二毛:意思是被风吹乱了头发。二毛,指年老的头发。葭(jiā)菼(tǎn):两种植物。露滋葭菼:意思是沾满了水。天阔雁鸿高:意思是天空很高,大雁在飞翔。蹈海吾何敢:意思是我怎么能踏海呢?来观八月涛:意思是我来观赏八月的波涛。

【赏析】

《河上即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至开元五年(717)之间,当时李白在江南一带漫游,曾到过淮南地区,这首诗就是他游历淮南时所作。全诗意境开阔,气势豪迈,语言明快流畅,音韵和谐铿锵。

首联“淮南飘泊者,秋水信轻舠”,以“飘泊”二字总领全诗,交代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和地点。淮南,指淮南王刘安所招来的方士,即淮南子。这一句中“飘泊”二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流落不归;“淮南”两字则表明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即淮南地区,而具体地来说则是淮南的江边。诗人以“淮南飘泊者”自况,表明自己与那些“轻舠”的淮南子们一样,都是四处飘泊的游子。这里的“信”、“轻”等词,一方面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是暗示自己虽然身处异地,但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同时,诗人通过对比淮南子们的“轻舠”,也表达了自己的自信——既然他们能如此逍遥自在地生活,那么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可以像他们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呢?

颔联“萍梗还千里,风尘感二毛。”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身世与处境。这里的“萍梗”一词形象地比喻了自己的漂泊无定、如同漂浮不定的浮萍和枯树一样,难以扎根于土地之上;而“千里”两字则表明了这种漂泊之远,不仅仅是一地之隔,而是相隔万里之遥;至于“风尘感二毛”,则更是直接点明了自己年岁已高、头发花白的现实。在这里,“感”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又透露出一种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颈联“露滋葭菼冷,天阔雁鸿高。”则转而描写了诗人眼前的自然景色。这里的“露滋葭菼”形象地描绘了秋夜的寂静与清冷,仿佛可以听到露珠滴落在葭草和芦荻上的沙沙声;而“天阔雁鸿高”则描绘了秋日里天空的辽阔无垠以及大雁南飞的高远景象。这里,“露滋”与“雁鸿高”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夜宁静而又壮美的图景。然而,在这宁静的画面背后,诗人的内心却是充满了复杂情感的——既有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又有对于时光流逝、年华易逝的感慨;既有对于大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叹,又有对自己人生道路坎坷的感叹……

尾联“蹈海吾何敢,来观八月涛。”则是诗人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之后,最终做出的决定和表达出的心愿。这里的“蹈海”一词原本指的是跳入大海中游泳的意思,但在此处则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诗人想要像跳入大海一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而“观八月涛”则意味着诗人想要亲自去体验那浩渺无边的海洋以及海浪翻滚的景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诗人真的要去跳入大海中去冒险或者去挑战自我。相反,这恰恰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反思与总结——他明白自己虽然已经年老体衰、头发花白,但仍然有着一颗敢于挑战自我、不畏困难的精神。因此,即使面对滔天巨浪、浩瀚海洋这样的巨大危险,他也毫无畏惧之心。

【译文】

在淮南漂流的人啊,秋天的水显得格外清澈平静。

如同漂浮不定的浮萍与枯树一般,我漂泊了千里之外。

被风吹动的发丝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我已经老了。

广阔无垠的天空中,大雁正展翅高飞。

我怎能踏上这汹涌澎湃的大海,来观看八月激荡的海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