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讯中原使,兼登万里楼。
朝廷仍北极,行在且南州。
峡断风云隔,江通日月流。
如闻乘八骏,早晚向昆丘。

【注】凤县:今陕西宝鸡。昆丘:古地名,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于天宝十四年(755)从长安出发,经扶风(今属陕西)、岐州(今甘肃天水),登陇山之巅,过凤翔、扶风,至凤县作的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气象恢宏,风格悲壮。

“近讯中原使,兼登万里楼。”起句直抒胸臆,点明诗题,说明诗人是在登高远望之际接到朝廷命令的。“近讯”二字,表明消息来得突然,令人惊喜而兴奋。“兼”字用得十分传神,不仅表现了消息的突然,而且显示了诗人此时心情的激动与喜悦。“万里楼”,指凤翔郡城上的高楼。凤翔,位于陇山之巅,居天下之险,故有“万里楼”之喻。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凤翔登高望远的情景。首联两句叙事抒情,简洁有力,为下面写景张目。

“朝廷仍北极,行在且南州。”颔联写自己的处境。“朝廷”指皇帝所在之地,即京城长安。据《旧唐书·肃宗本纪》,上元元年(760)正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改凤翔为兴元府。当时诗人正在凤翔,因此说“仍北极”。由于安史之乱,朝廷已北迁到凤翔,诗人只能滞留在南方。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当前处境的不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峡断风云隔,江通日月流。”颈联写诗人所见的壮丽山河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慨。“峡断”“江通”,都是写眼前景物;“隔”与“流”相对,突出了诗人的感受。“风云”指山峡中的云雾变幻,“日月”指长江两岸的太阳和月亮。这两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不平,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在看到大好河山的同时,也看到了国家的危机。

“如闻乘八骏,早晚向昆丘。”尾联写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乘八骏”,指良马。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昆仑山,曾驾八骏西征。“乘八骏”,即指此典。这里指战马奔腾,驰骋疆场。“昆丘”,古国名,传说中尧时所封,在今山东东阿县东北一带。这两句是说,如果听到有像周穆王那样英武善战的将领率领军队来收复失地,那收复失地就指日可待了。“乘八骏”,比喻有雄才大略的人来领导抗敌战争,可以取得胜利。“向昆丘”,意谓奔赴战场,收复中原。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又寄托了诗人个人的爱国情怀。

全诗以写景为主,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开头两句交代写作目的,点出“登楼”之事,为后文写景张目。“朝廷仍北极,行在且南州”,写自己在凤翔的处境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峡断风云隔,江通日月流”,写自己所看到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慨。“如闻乘八骏,早晚向昆丘”,写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及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整首诗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感情真挚而又深沉,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诗人身陷叛军之中却始终不忘恢复国家统一的大业。诗中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又有个人遭遇的感慨。诗人身处逆境,仍能放眼江山,心怀天下,其志气和胸襟令人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