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公虽旷达,于道未真见。
石髓不可餐,赤文讵能辨。
服理昧情性,眩物矜神诞。
傥君示中行,遥垂大人撰。

注释

1. 阮公虽旷达,于道未真见。

  • 阮公: 指阮籍,晋朝的著名文人。
  • 旷达: 形容他的生活态度,洒脱不羁,但可能缺少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
  • 未真见: 未能真正领悟或见到事物的真理或本质。

2. 石髓不可餐,赤文讵能辨。

  • 石髓: 一种珍贵而稀有的矿物质,常用来比喻难得的宝物或重要之物。
  • 不可餐: 表示这种物质极为难得,不能随意享用。
  • 赤文: 这里指文字或者学问。
  • 讵能辨: 怎么可能分辨清楚呢?

3. 服理昧情性,眩物矜神诞。

  • 服理: 遵循道理。
  • 昧情性: 忽视或不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
  • 眩物: 被外物所迷惑。
  • : 夸耀。
  • 神诞: 超常,超乎寻常。

4. 傥君示中行,遥垂大人撰。

  • 傥君: 如果能够给予指点或帮助。
  • 示中行: 指导或启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人。
  • 大人撰: 有地位或有威望的人。

译文

  • 阮公虽然生活洒脱但并不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 珍贵的矿石(如石髓)不能吃,华丽的文字(如赤文)也无法辨认。
  • 按照道理却忽视了人的情感,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自认为了不起。
  • 如果能得到您的指点,我将会受益匪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阮公及其朋友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首先表达了诗人对于阮公虽然生活洒脱但并不真正理解事物本质的遗憾。其次通过描述珍贵矿石和华丽文字的难以辨认,反映出诗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与困惑。最后通过“傥君示中行”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得到高人指点的渴望,展现了其虚心求教的品质。整体上,诗歌充满了哲学意味,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和知已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