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青,蚕始生。桑叶莫莫,蚕白满箔。今年女儿道蚕早,昼夜照蚕恐蚕老。
浮萍生叶麦落花,风檐缫丝斗鸣车。君不见簇上蚕干死,老蚕成蛾又生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养蚕词》。全诗如下:
桑叶青,蚕始生。
桑叶莫莫,蚕白满箔。
今年女儿道蚕早,昼夜照蚕恐蚕老。
浮萍生叶麦落花,风檐缫丝斗鸣车。
君不见簇上蚕干死,老蚕成蛾又生子。
注释与赏析:
- 桑叶青,蚕始生。桑叶莫莫,蚕白满箔。
- 这句诗描写了养蚕的情景,从桑树开始变绿到蚕宝宝孵化出来,再到桑叶上的蚕宝宝逐渐长大直至覆盖整个桑叶。
- “莫莫”可能是桑叶的颜色或形状,这里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满箔”则描绘了蚕宝宝数量之多,以至于几乎填满了整个桑叶。
- 今年女儿道蚕早,昼夜照蚕恐蚕老。
- 这里的“女儿”可能指年轻的女子,她们关心着蚕宝宝的健康和成长。她们担心因为日夜照顾而让蚕宝宝受到伤害或过早老去。
- 浮萍生叶麦落花,风檐缫丝斗鸣车。
- 这是对养蚕环境的生动描述,反映了养蚕人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促进蚕丝的生长。
- “浮萍生叶”和“麦落花”暗示了养蚕者在春季利用这些植物作为蚕的食物来源。
- “风檐缫丝”则是形容养蚕人在夏日利用风力帮助缫丝,而“斗鸣车”则可能指的是缫丝时使用的纺车声。
- 君不见簇上蚕干死,老蚕成蛾又生子。
- 此句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循环的一个现象,即蚕蛾在茧中孵化后变成幼虫,最终再次化为蛹和成蛾。
- 通过这一比喻,诗人可能在表达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以及对生命循环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养蚕全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诗中不仅描述了养蚕的过程,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元素来象征和强化养蚕的意义。例如,“浮萍”、“麦落花”不仅描述了养蚕的自然环境,也暗喻了养蚕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而“君不见簇上蚕干死,老蚕成蛾又生子”一句,更是以生命的循环为喻,表达了对生命轮回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