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昔目好吴钩,义士三千尽列侯。
霸业巳随云北散,雄图空复水东流。
荒台寂寂渔樵路,故垒萧萧草树秋。
惟有馆娃宫里曲,至今歌向采菱舟。
【解析】
- “霸业”:指孙权的霸业。“云北散”:指霸业已经随吴国的灭亡而消失殆尽。“水东流”:指大好河山在曹操手下被占领,孙权的霸业也随其东下而一去不复返。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西施和她的家乡馆娃宫、姑苏台的兴衰变迁。3. 本诗前两句写西施和她的家国之痛。4. 本诗后两联写西施故里荒废萧条的景象。最后两句写西施故乡的今昔盛衰。5. “荒台寂寂渔樵路”“萧萧”是声音词,写出了荒废破败的景象。6. 诗人对西施的赞美与同情,寄托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答案】
①苏台(即姑苏台)②吴钩(古代兵器)③三千义士(指伍子胥、孙武等)④馆娃宫(西施的宫殿)。
译文:
曾经迷恋于吴地的美色,但西施却身陷越国,最终成为亡国之妃。如今她居住的地方,只剩下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只有那《馆娃宫》的曲子,至今还在采菱舟上回荡传唱。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乾符元年(874),当时诗人客居苏州。诗人从西施的历史作用谈起,首先点明吴王对西施的爱恋;继而以“三千义士尽列侯”暗喻西施为吴国所作的贡献;然后说明吴国灭亡之后,西施所爱的国家也不复存在;最后又点出西施的家乡已变成一片废墟,只有《馆娃宫》一曲仍然在采菱舟上回荡传唱。
此诗先写西施,再写到吴国,最后又回到西施。全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首句“吴王昔目好吴钩”,就点出了吴王对西施的钟情。次句“义士三千尽列侯”,既点明了当年吴国强盛,又有对吴王的讽刺,表明西施只是他政治野心中的一个工具而已。三四句则写西施的悲剧性命运。“霸业巳随云北散”,意即吴国的霸业已经随着它的灭亡而烟消云散;“雄图空复水东流”,意即吴国的大好河山已经被曹操所占有,所以吴国的霸业也就随之而消失了。五六句写西施故里荒废萧条的景象。最后两句写西施故乡的今昔盛衰。最后四句中,“荒台”、“渔樵路”、“故垒”、“草树秋”这些意象,都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此诗结构谨严,前后照应,语言精炼。特别是最后四句,“荒台寂寂”和“萧萧”,不仅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而且表现出一种悲凉凄婉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