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如许,雁字排空去。十二阑干凝眺处,帘卷西山暮雨。
白沙翠竹柴门,落霞孤鹜江村。况是亭皋叶下,萧萧最怆吟魂。

清平乐

秋光如许,雁字排空去。十二阑干凝眺处,帘卷西山暮雨。

白沙翠竹柴门,落霞孤鹜江村。况是亭皋叶下,萧萧最怆吟魂。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日景色,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将这美丽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赏析:此词写秋景,但着意刻画的并不是秋景本身。它所要表现的不是秋天特有的“凄风苦雨”(李清照《声声慢》),而是作者因时序更替而引起的感慨,因此,词人没有单纯摹写秋物,也没有描写秋色。而是以雁阵南归为线索,把词人的视线引向天际,从而展现出一种开阔的境界。“雁字排空”三句,从高处着眼,勾勒出一幅深秋的图景:一群大雁正排成“一”字形向南飞去。在这千家万户闭户闲卧、临窗远眺的时候,它们穿过山城上空,越过高楼的栏杆,消失在远处天际。“十二阑干凝眺处”,点明这是一座有楼台的山城。“凝眺”,“凝想远望也”(《花间集》评语)。“帘卷西山暮雨”,则写出了山城特有的黄昏景象:“帘卷”、“西山”两句,既写了山城的景物,又烘托了山城的意境。“山城”是词中一个重要意象,它不仅指代词人所居之地,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山城暮雨”一句与“雁字排空”遥相呼应,构成了完整的意象。

上片主要描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下片转入抒情,由景入情。开头二句写词人所见之景,即在门前的小路上,看到一条条小径通向远方。这两句是全词的枢纽所在,词人在这里巧妙地用了一个典故:据《列子·周穆王》记载,西王母宴请穆王于瑶池之上,席间有天马数十匹,其毛如霜雪一般洁白,蹄如白雪一样皎洁。穆王便取一枝玉笛吹起悠扬的乐曲,天马便随着乐曲的节奏舞动起来。穆王乘着天马来到昆仑山上观看日落下的情景。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所看到的小道通往远方,就像天马奔驰于昆仑山上一样。这两句既点题,又自然地引出下文。“白沙翠竹”二句,紧承上文而来。前两句写的是词人眼前的小道和小道尽头的景象。后两句说的是词人想象中的江村晚景:夕阳西下,红霞映照着白沙绿竹掩映的柴门;一只孤鹜自江村飞向远方。这两句既是实写,又含有虚笔。白沙绿竹掩映的柴门,是词人家乡的旧宅。“白沙翠竹”,既指柴门,又象征着词人的乡思。“江村”是词人家乡的村庄,词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已溢于言表。

过片以后,词人的感情转向了对故乡的回忆。结尾二句,是他对故乡的追忆。“落霞孤鹜”是词人家乡的别称。“况是亭皋叶下,萧萧最怆吟魂。”这两句是全词的关键句。词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将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江边树叶比作“亭皋”。他想到故乡的江边,那无边无际的落日余晖映照着江边的树林,那树林上飘落的落叶就像无数只孤雁,在空中飞翔。而词人自己,则像一只孤独的鸿鹄,独自在江边徘徊哀鸣。“况是”句,承接上文“孤鹜”,进一步说明落霞满天的江边景色是多么的凄清、萧条。而词人在此时此地,更感到凄凉、寂寞、悲伤。“萧萧最怆吟魂”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吟魂”,指作者的思绪已经飘荡到遥远的故乡了。“最怆”,是最为悲痛的意思。这两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

这首词写景叙事都很成功,特别是最后两句“落霞孤鹜江村,萧萧最怆吟魂。”写景抒情都很成功。《栩庄漫记》认为这首词“纯是写景,不涉情事”。“萧萧最怆吟魂”一句,是全词的警策,使整首词显得意味深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