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孤烟江上横,行人说是偃王城。
当年仁义将何用,地下疮痍恨未平。
故垒几朝看鹿走,荒基无岁不牛耕。
徐山石室今何似,旧楚依然春草生。
诗句释义与赏析:
诗句原文:
漠漠孤烟江上横,行人说是偃王城。
当年仁义将何用,地下疮痍恨未平。
故垒几朝看鹿走,荒基无岁不牛耕。
徐山石室今何似,旧楚依然春草生。逐句释义:
- 第一句:“漠漠孤烟江上横”描绘了一幅江上的孤烟景象,表达了一种空旷和孤独的感觉。“漠漠”形容烟雾渺远、稀疏的样子,给人以遥远和空旷的视觉印象。“孤烟”强调了烟雾的孤单和孤立,可能是在表达某种凄凉或孤独的氛围。“江上横”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氛围的广阔和无限延伸,仿佛烟雾横亘在江面上,给人一种深远和辽阔的感觉。
- 第二句:“行人说是偃王城”通过询问行人的方式,引出了“偃王城”这一历史遗迹的讨论。“行人”可能是指过往的旅行者或当地居民,他们的回答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一丝真实感。“说是偃王城”则是对这座古城的直接称呼,这里的“说”字表明了这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历史事实,而非官方记录。
- 第三句:“当年仁义将何用”提出了一个关于过去仁义道德价值的深刻疑问。“当年”指的是过去的某个时期,而“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道德和伦理的价值观念。“将何用”则是对这种价值观念在未来实际作用的质疑,表达了一种对当时道德实践成效的怀疑态度。
- 第四句:“地下疮痍恨未平”进一步探讨了过去战争中留下的后果。“地下”可能指的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如战场上的尸体、破坏的痕迹等。“疮痍”是对这种创伤的形象描述,表示伤痕累累、难以愈合。“恨未平”则强调了这种创伤的深远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未能完全实现的愿望。
- 第五句:“故垒几朝看鹿走”描述了曾经的军事遗址现在的景象。“故垒”指的是过去的战场,可能已经废弃不用,但留下了一些遗迹。“几朝”表明这些遗迹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看鹿走”则是一种生动的描绘,通过鹿在遗迹周围自由行走的画面,传达了一种荒凉和宁静的感觉。
- 第六句:“荒基无岁不牛耕”进一步描绘了这片土地上的变化和农民的生活。“荒基”指的是被废弃的土地,“无岁不牛耕”则表明这些土地经常被用于放牧和耕作,成为了牛羊的活动场所。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军事防御到农业生产的转变。
- 第七句:“徐山石室今何似”提出了对古代建筑遗迹的比较与思考。“徐山”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而“石室”则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何似”则是一个反问句式,询问这些古代建筑遗迹与今天的情况有何相似之处。这可能涉及到对古代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与传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的探索。
- 第八句:“旧楚依然春草生”以春天的景色来象征历史的延续和时间的流转。“旧楚”指的是古代楚国的所在地,“依然”表示这个地方仍然保留着某些特征或传统元素。“春草生”则通过春天的植物生长来比喻历史的连续性和生命力。这可能意味着尽管经历了战乱和变迁,历史的痕迹和文化传统仍然得以传承和延续。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黄岩古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战争后果的批评。诗人通过对比古代的仁义无用和今天的疮痍未平,强调了道德价值的相对性和社会变迁的无常。同时,通过对古代建筑遗迹的描述,诗人引发了对历史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入思考。
艺术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象,通过详细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种跨越时间的空间感。诗中的孤烟、古迹、春草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历史感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
文化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作为一位明末的文人,沈守正可能亲身经历或间接听闻了许多与战争、政治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些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能够在诗歌中表达出深刻的历史感悟和文化批判。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作品,也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观,也通过其精湛的文字技巧和独特的意象表达,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和美学启示。
《黄岩怀古二首·其一·古城》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通过对黄岩古城的描述和对过去与现在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生活和价值观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