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衡沙浮半洋,夹亘颇与崇明长。鱼盐芦苇货攸聚,利启争夺循为常。
中有兼并两豪族,施恃其勇董恃强。强之无厌勇乃袭,燔庐刮产威靡亢。
强衔所衄思报偿,舞波接战成刘戕。县官移寇悚上吏,林侯未然筹且量,首先号召命不方。
老豪来归诉雠敌,不敢犯法畏有章。区区蝼蚁尚顾命,拒死不免跷螳螂。
虽云馀类拥其子,局蹐只为雠家防。传讹乃烦两重宪,地隘岂足鹏轩昂。
魏公善镇殊不忙,陈公善料殊不扬。台按臬监来颉颃,所在草木知风霜。
群僚从事亦济跄,如云翕翕星煌煌。于时曜武势大张,海日照雪明殳斨。
五牙艨艟具三百,舣岸只待令乃翔。诸公在抚不在剿,不教而杀谓不祥。
缘情究迹有可恤,驰文往喻开伥伥。开诚布公明而光,援其所溺存其亡。
小大感泣皆奔降,纳兵纳船恐弗遑。纤飙不动海帖帖,游氛一卷天苍苍。

海东衡沙浮半洋,夹亘颇与崇明长。鱼盐芦苇货攸聚,利启争夺循为常。中有兼并两豪族,施恃其勇董恃强。

注释:海东衡沙,指大海。衡沙,古代传说中的地名。夹亘,指纵横交错。鱼盐,指渔业和盐业。芦苇,指芦苇丛。货,指货物。攸,同“所”。聚,聚集。启,开启、打开,引申为利用的意思。循,遵循、依循。常,常态、常规。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海洋中渔盐芦苇丛生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以及对改革的愿望。

第二句:“鱼盐芦苇货攸聚,利启争夺循为常。”

注释:鱼盐,指渔业和盐业。芦苇,指芦苇丛。货,指货物。攸,同“所”。聚,聚集。启,开启、打开,引申为利用的意思。循,遵循、依循。常,常态、常规。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海洋中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在这片海域上,渔民们依靠捕鱼和晒盐为主要生计,而周围的芦苇丛则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保障,同时也为周边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然而,这些资源的争夺使得社会陷入了混乱之中,人们为了争夺利益而不断争斗,形成了一种常态。作者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第三句:“中有兼并两豪族,施恃其勇董恃强。”

注释:兼并,指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两豪族,指两个强大的家族。施,指施展自己的力量。董,指董氏家族。恃,依赖、依靠。其,指他们。勇,指勇猛。施,指使用暴力手段。董,指董姓的人。强,指强硬、强大。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即一些家族通过兼并其他家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另一些家族则依赖暴力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状况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担忧。

第四句:“强之无厌勇乃袭,燔庐刮产威靡亢。”

注释:强之,指追求强盛。无厌,指没有满足的时候。勇乃袭,指用武力进行袭击。燔,焚烧、烧毁。庐,指房屋、居所。刮产,指掠夺财富。威靡亢,指威势嚣张到了极点。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社会中一些家族为了追求强盛而不惜使用暴力手段,甚至焚烧民居和掠夺财产的行为,这种行为使得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第五句:“强衔所衄思报偿,舞波接战成刘戕。”

注释:强衔,指强敌追击。所衄,指被击败的军队或军队的象征。思报偿,指想要报复。舞波,指波浪翻滚的样子。接战,指交战。成刘戕,指造成严重的后果。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战争中的一些悲惨场景,即被打败的军队为了报复而继续战斗,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作者通过描绘这种情况,表达了对社会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第六句:“县官移寇悚上吏,林侯未然筹且量,首先号召命不方。”

注释:县官,指地方官员。移寇,指将敌人赶走。悚,指害怕、敬畏。林侯,指林彪。未然,指还没有发生。筹且量,指考虑问题要全面。首,指首先。号召,指发出命令。命不方,指命令不合理。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战争中一些官员的反应和态度,他们害怕敌人而不敢轻易行动,同时还在考虑是否应该发动战争。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社会战争的态度和看法。

第七句:“老豪来归诉雠敌,不敢犯法畏有章。”

注释:老豪,指年长的豪强。来归,指回归、投降。诉雠敌,指向敌人倾诉仇恨。不敢,指不敢触犯规定。犯法,指违反法律。畏有章,指担心自己会受到惩罚。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一些年长的豪强在面对敌人的威胁时选择回归并向敌人倾诉仇恨,同时他们也不敢触犯规定以免受到惩罚。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社会矛盾的担忧和对正义的呼唤。

第八句:“区区蝼蚁尚顾命,拒死不免跷螳螂。”

注释:区区,指微不足道、渺小。蝼蚁,指小蚂蚁。顾命,指顾及自己的生命。拒死,指拒绝死亡。不免,指无法避免。跷螳螂,指模仿螳螂捕蝉的动作。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一些小人物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处境和心态。他们虽然微不足道但仍然会顾及自己的生命,即使面临死亡也无法避免地采取了某种行动。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

第九句:“虽云馀类拥其子,局蹐只为雠家防。”

注释:馀类,指剩余的力量或者势力。拥其子,指依靠自己的儿子或其他人的力量。局蹐,指因恐惧而蜷缩着身体。雠家,指敌对的一方。防,指防范、警惕。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一些势力在面对敌对势力时的处境和态度。他们虽然还有一些剩余的力量但仍然需要警惕并防范敌对势力的威胁。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社会中弱者的无奈和担忧。

第十句:“传讹乃烦两重宪,地隘岂足鹏轩昂。”

注释:传讹,指传播错误的消息或谣言。两重宪,指两个方面的官员或制度。地隘,指地理环境狭小。岂,表示反问的语气词。足,可以胜任。鹏轩昂,指高大的飞翔的鸟类。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一些官员由于传播错误的消息或谣言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他们因为身处狭隘的地方而无法施展才华或能力,这让他们感到无奈和沮丧。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社会中某些现象的批评和反思。

第十一句:“魏公善镇殊不忙,陈公善料殊不扬。”

注释:魏公,指魏徵(唐初政治家)。善镇,指善于治理国家。殊不忙,表示并不忙碌或繁忙。陈公,指陈子昂(唐代诗人)。善料,指善于判断形势。殊不扬,表示并不显著或突出。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两位名臣在治理国家时的态度和表现。他们虽然都很能干但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并不过于忙碌或张扬。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这两位名臣的评价和赞赏。

第十二句:“台按臬监来颉颃,所在草木知风霜。”

注释:台按,指御史台和按察使等地方官员的监察工作。臬监,指臬司和监司的监督工作;也泛指司法机构和地方官吏的监督工作。来颉颃,指相互斗争、抗衡。所在,指所在地。草木,指树木和花草。知风霜,指知道风雨的变化。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地方官员们在履行职责时的态度和表现。他们之间相互斗争、抗衡但同时又能够关注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应对各种挑战。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地方官员们工作的肯定和赞扬。

第十三句:“群僚从事亦济跄,如云翕翕星煌煌。”

注释:群僚,指朝廷的大臣们。从事,指参与某项工作或活动。亦济跄,指同样能够胜任并取得好成绩的样子。如云翕翕,形容像云彩一样聚集在一起的样子。星煌煌,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大臣们在执行任务时的能力和表现。他们都能够胜任并取得好成绩就像云彩一样聚集在一起一样光彩夺目。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大臣们工作的肯定和赞赏。

第十四句:“于时曜武势大张,海日照雪明殳斨。”

注释:曜武,即耀武扬威。势大张,指势力强大无比。海日、雪、殳斨都是形容光明和锐利的事物。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形势。政权的强大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并保持了稳定。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肯定和赞扬。

第十五句:“五牙艨艟具三百,舣岸只待令乃翔。”

注释:五牙艨艟,指的是大型战舰上的船头装饰有五牙的船只。具三百,表示有三百艘船只组成了一个舰队。舣岸,指靠岸停泊在水中。只待令乃翔,意思是只需等待命令就可以起航出海作战了。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的海上军事力量的规模和实力。有三百艘船组成的舰队准备随时出击以捍卫国家的领土安全。作者通过描述这种情况,表达了对当时海军实力的赞扬和钦佩。

第十六句:“诸公在抚不在剿,不教而杀谓不祥。”

注释:诸公,指朝廷的大臣们。在抚不在剿,指不单纯追求剿灭敌人而是注重安抚民心的策略。不教而杀谓之不祥,意指不经教导或教育就采取严厉的杀戮手段是不吉祥的。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的政治策略和社会观念。朝廷中的大臣们更倾向于通过安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采取军事行动来解决争端。同时作者强调不经教导或教育就采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