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坏吴俗,沿愚罔知教。
体魄轻父母,死即畀野燎。
何异炎人㱙,亦类仪渠烧。
古敛以周身,致虑防臭暴。
复棺益之椁,厚土事窆焘。
区区人子敬,郑重寓私孝。
燕师惨掘焚,齐人忾敌效。
子岂忍父母,炮烙曾无觉。
曹侯悯其弊,古训不可吊。
辟园号漏泽,丛瘗周四墺。
士庶尚有言,地局宁尽窖。
其言闻之公,击节叹且笑。
吴愚不聪明,耳目涂泥淖。
譬诸黔娄衾,不足我奚校。
我为名教惜,㰅埴聊盲导。
虐死苟无亲,逆生驯亦要。
勿谓一爝微,大恶由兹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火葬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吴俗火葬
火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习俗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认为火可以驱邪避凶。火葬的方式是将死者的尸体放入火中焚烧。
“坏吴俗”表示火葬在吴地(指古代的吴国地区)已经盛行,成为了一种风俗。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死亡的态度和观念。
“沿愚罔知教”表示人们沿袭着愚昧无知的观念,不懂得教育的意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和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足。
“体魄轻父母”表示死者的身体轻盈如羽毛般,象征着死亡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死即畀野燎”表示死者一旦死去,就会被焚烧成灰烬。这是火葬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
何异炎人㱙,亦类仪渠烧
- “炎人㱙”表示火葬的方式就像火神一样,无情而残酷。这表达了作者对于火葬方式的不满和反感。
“亦类仪渠烧”表示火葬的方式与祭祀时的焚烧仪式相似,都是将尸体焚毁以纪念死者。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火葬和祭祀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的理解。
古敛以周身,致虑防臭暴
“古敛以周身”表示古人在葬礼上会将尸体收敛起来,用衣物包裹住全身。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后处理尸体的方式和观念。
“致虑防臭暴”表示古人在葬礼上会采取措施防止尸体腐烂,以保持其尊严和尊严。这体现了古人对死亡和死亡处理方式的重视和关注。
复棺益之椁,厚土事窆焘
- “复棺益之椁”表示为了保护尸体,人们会在棺材周围增加一层椁木。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处理方式的重视和关注。
“厚土事窆焘”表示人们会选择土地作为埋葬地点,认为这样可以保护死者的灵魂不受打扰。这体现了古人对死亡处理方式的信仰和观念。
区区人子敬,郑重寓私孝
- “区区人子敬”表示作为子女,人们会庄重地对待父母的遗体,表达自己的尊敬和怀念之情。这反映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和对死亡的尊重。
“郑重寓私孝”表示子女会通过庄重地对待父母的遗体来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敬意。这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和对死亡的尊重。
燕师惨掘焚,齐人忾敌效
- “燕师惨掘焚”表示在战争期间,士兵会残忍地挖掘坟墓并焚烧死者的尸体。这反映了战争对死亡处理方式的影响和改变。
“齐人忾敌效”表示齐国的人们会愤怒地响应敌人的侵略,也会采取类似的手段来处理战争中的死者。这体现了人们在战争中对死亡处理方式的重视和关注。
子岂忍父母,炮烙曾无觉
- “子岂忍父母”表示儿子是否忍心让父母遭受痛苦呢?这句话反映了儿子对父母的情感和责任感。
“炮烙曾无觉”表示炮烙(残酷的刑罚)从未让人感到痛苦,这表明当时社会对刑罚的态度和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曹侯悯其弊,古训不可吊
- “曹侯悯其弊”表示曹侯(曹操)怜悯这种弊端的存在,感叹古人的教育之道已经失传了。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的看法。
“古训不可吊”表示古人的教诲是不可取的,因为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已经失去了它们的教导意义。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的看法和评价。
辟园号漏泽,丛瘗周四墺
- “辟园号漏泽”表示开辟了一个专门用于埋葬死者的园林,名为“漏泽”。这个名字暗示了这是一个特殊的、用于安葬死者的地方。
“丛瘗周四墺”表示在这片园林中集中安置了许多坟墓,四周环绕着土地。这描述了墓地的规模和布局。
- 这里提到的“四墺”可能是指墓地四周的土地,也可能是指墓地周围的环境或氛围。
士庶尚有言,地局宁尽窖
“士庶尚有言”表示普通百姓仍有人发表意见,认为地局不应该全部被埋葬。这反映了普通人对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地局宁尽窖”表示应该有更多的土地用于种植和耕作,而不是全部被埋葬。这表达了对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其言闻之公,击节叹且笑
- 这句诗表明作者的言论已经公开发表,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支持。他因此感到高兴和自豪。
这首诗通过对火葬这一丧葬习俗的批判和反思,传达出了作者对于生命尊严、死亡处理方式以及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葬礼的诗歌,更是一篇关于人性、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