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方系望,宁许赋鸿冥。卿月临淮甸,春风过洞庭。
千秋垂信史,七郡戴祥星。礼乐窥元始,英髦属典刑。
宫悬今待奏,国牒已镌铭。旧好仙曹接,新题御藻馨。
钟山登霁色,湖水贴天青。草莽欣殊遇,曾邀笔墨灵。
先生己未春曾为余叙拙稿,故结中致感云。

【注释】

中朝:朝廷。方系望:正在期待。

宁许:怎能允许。赋鸿冥:写鸿雁南飞的诗篇。

卿月:你,对对方的敬称。临淮甸:来到淮河岸边。

七郡:指长江下游的七郡。戴:加在人头上的。祥星:吉祥之星。

礼乐窥元始:礼乐制度可以推溯到远古。元始:古时历法以干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合为六十甲子,故称元始。

英髦:有才智的人。典刑:法度或准则。

宫悬:指古代天子的乐器。待奏:等待演奏。国牒:国家颁发的文书。已镌铭:已经刻上名字。

旧好:以前的交情。仙曹:仙人之辈,这里指朝廷中的人。接:交往。新题御藻馨:新近受到皇帝的赏识和赞美。御藻,皇帝的文采。馨,芳香。

钟山:南京紫金山。霁色:晴朗的天空。湖水:指镜湖。

草莽:野草。殊遇:特殊的知遇之恩。曾邀:曾经邀请。笔墨灵:用笔写文章有灵性。

己未:乾隆三十六年,李本宁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春:春季。叙拙稿:讲述自己的作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向好友李本宁致书时的答谢之作。诗中表达了他对李本宁知遇之情的感激之情。

首句“中朝方系望”,意为朝廷正在等待贤能之人的出现,诗人自比为“鸿冥”,意即自己像大雁一样向南飞翔,去南方做官。“宁许”二字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把握以及他对自己的期望。“卿月”二句,诗人想象着李本宁来淮河边上的情景,并把李本宁比作天上的明月,把淮河边上的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浪漫色彩。“千秋垂信史”,诗人希望李本宁能够名垂青史;“七郡戴祥星”,诗人祝愿李本宁的德政能够给百姓带来好运。“礼乐窥元始”,诗人希望李本宁的治国之道能够延续至元始,也就是从远古时期就开始流传至今;“英髦属典刑”,诗人相信李本宁的才能将会受到国家的重用,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宫悬今待奏”,诗人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功绩贡献给朝廷;“国牒已镌铭”,诗人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在朝廷的文书上留下印记,这是对他一生努力的一种肯定和褒奖。

后四联诗人又回到与李本宁的交往上来,表达了他对李本宁的深厚情谊。“旧好”、“仙曹”等词语都表明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密切的关系。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他对李本宁即将到来的美好期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李本宁的深情厚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