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七月壬子日,大风东来吹海溢。峥嵘巨浪高比山,水底长鲸作人立。
愁云压地湿不翻,六合惨澹迷乾坤。阴阳九道错白黑,乌兔不敢东西奔。
里人苍黄神屡变,三十年前未曾见。东村西舍喧呼遍,牒书走报州与县。
山豗谷汹豺虎嗥,万木尽拔乘波涛。洲沉岛灭无所逃,顷刻性命轻鸿毛。
我方停舟在江皋,披衣踞床夜复昼,忽掩青袍涕双透。
举头观天恐天漏,此时忧国况思家,不觉红颜坐凋瘦。
潼关以西兵气多,胡笳吹尘尘满河,安得一洗空干戈?
不然独破杜陵屋,犹能不废啸与歌。世间万事不得意,天寒岁暮空蹉跎。
呜呼!奈尔苍生何?

【注释】

壬辰:即崇祯十七年。七月壬子日,是农历七月二十。

峥嵘(zhēngróng):高大而陡峭。

长鲸:古代传说中能大到几千丈的巨大的鱼。

苍黄:指惊慌失措的样子。

山豗(pín)谷汹(xiōng)豺虎嗥(háo),形容山崩地裂、野兽奔突的悲惨景象。

万木尽拔乘波涛:指洪水淹没了一切,连树木也都被卷走了。

顷刻:一会儿,很快的意思。

我方:我才;方才。

潼关以西兵气多,指当时陕西一带战事频仍,烽烟四起。

独破杜陵屋,犹能不废啸与歌。杜甫曾作七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有句云:“高标跨苍穹,烈风自东来。”这里说在潼关以西战况危急时,还能不废啸与歌,表示诗人豪情壮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呜呼:哀叹词。

奈尔苍生何?你怎能对百姓发愁叹息呢?苍生,百姓。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末诗人钱谦益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所作,写于被清军俘获后。

诗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潼关以西的一片混乱景象。首句交代了时间是在壬辰七月壬子日,这是农历七月三十日,天气炎热。次句“大风东来吹海溢”,是说狂风从东边刮来,把海水都吹翻了,这两句是说当时战火连绵,形势非常危急。第三句“峥嵘巨浪高比山”是说海浪高达数丈,直冲云天。第四句“水底长鲸作人立”,写巨大的鲸鱼在水中游动,好像人一样站立。“鲸”字在这里是比喻那些身受战乱折磨的百姓。

下面八句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写。“愁云压地湿不翻”,形容当时阴雨绵绵,天空阴沉,仿佛要把所有的水珠都吸干似的。接着写“六合惨澹迷乾坤”,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一片昏暗,什么都看不见了。“阴阳九道错白黑”,“阴阳九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念,这里指天地万物,“错白黑”是指黑白颠倒,天地不分。最后两句“乌兔不敢东西奔”,用“乌”“兔”来代指太阳,意思是太阳也不敢向西移动,因为那里正是战火纷飞之地。“乌”“兔”都是古人用来计时的工具,“东西奔”是说太阳不敢往西边跑,因为那里正有战争发生。

接下来八句是对百姓遭受苦难的描写。“里人苍黄神屡变”,写老百姓因战事而生活颠沛流离,经常处于惊恐不安之中。“三十前”指三十年以前。“里人”指普通老百姓。“苍黄”是惊慌失措的样子。“神屡变”指神灵频频变换。“牒书走报州与县”,“牒书”是公文,“走报”是传递。“州与县”指的是当时的州郡县衙,意思是说老百姓把战乱的消息报告给州郡县衙。

下面十句是诗人自己心情的反映。“山豗谷汹豺虎嗥”,是说山崩地裂,山谷间充满了凶猛的野兽。“万木尽拔乘波涛”,意思是说洪水把树木都卷走了。“洲沉岛灭无所逃”,“洲”和“岛”都是水中小岛或沙洲的意思,“无所逃”指无处可逃。“顷刻性命轻鸿毛”,“顷刻”就是一瞬间的意思,“鸿毛”指鸟的羽毛,比喻生命非常脆弱。“我方停舟在江皋”,“停舟”指停泊在江边的船。“江皋”是江边的高地。“披衣踞床夜复昼”,“披衣”指脱掉上衣,“踞床”即坐着休息。“忽掩青袍涕双透”,意思是突然感到悲痛,泪水止不住地流出来。这几句是诗人对当时局势的感叹,也是对自己的担忧和恐惧的抒发。

最后八句是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举头观天恐天漏”,意思是抬头看天,担心天下就要塌下来,“漏”是坍塌的意思。“此时忧国况思家”,“忧国”是指为国家忧虑,“思家”是指想念家人。“不觉红颜坐凋瘦”,说的是不知不觉间自己的容颜已经憔悴不堪。“潼关以西兵气多”,是说潼关以西战事不断,烽烟四起。“胡笳吹尘尘满河”,意思是说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是尘土飞扬。“安得一洗空干戈?”意思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消灭敌人,恢复和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忧虑之情,表现了他身处逆境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