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恣游览,不归将安之。
行止任自然,何必有定期。
僮仆守成训,依然顺农时。
虽无盘杅铭,此心恒在兹。
归来对松菊,卮酒安得辞。
沧洲寻旧盟,鸥鸟勿相疑。

【解析】

1.和陶:即和陶的诗。陶渊明,晋宋之际诗人、辞赋家。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官江州祭酒。晚年弃官归隐,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善诗文,尤工于词赋散文。其诗篇句自然,意蕴深远。有《陶渊明集》。

  1. 庚子岁:年号,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中:五月中指农历五月十五日,此时正值初夏时节,气候宜人,正是外出游赏的好时机。从都:从长安出发。规林:规林山,又名青山,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南。
    3.恣游览:尽情游玩。
    4.安之:安心,放心。
    5.行止:行为举止。
    6.自然:任随自然,不受约束。
    7.成训:成熟的教诲或训诫。
    8.顺农时:顺应农时,按时播种,按时收获。
    9.盘杅:盘石上的刻文,比喻铭文。
    10.沧洲:指太湖。
    11.旧盟:指与友人之间的盟誓。
    12.鸥鸟:泛指水鸟。
    【答案】
    译文:
    山川景色尽收眼底,畅游山水真让人心满意足;如果不归去将如何安排自己呢?
    随心所欲地行动,何必在乎是否有定期?
    僮仆们遵循着祖宗的教诲,依然顺从农时;虽没有盘石上的铭文,但我心中始终铭记着这份承诺。
    归来之时对着松树菊花,一杯美酒怎能推辞呢?
    在沧洲寻访故友,水鸟们不要相疑啊!
    赏析:
    这是两首写游历的田园诗。首首紧扣题目中的“和陶”。第一首开头两句点明了作者出游的原因,即为了游赏自然风光。“恣游览”说明作者游兴正浓,而“不归将安之”则表明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归隐。后四句是全诗的重点,主要抒写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思想。“行止任自然,何必有定期”,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最后四句是全诗的收束,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后的愉悦心情。第二首前两句是首联,交代了自己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出游的原因,即游赏自然风光。“山川恣游览,不归将安之”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惬意和闲情逸致。第三四句是颔联,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归隐思想,并点出全诗主旨。尾联是颈联,也是全诗的收束,表现了作者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