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中,日月何迫促。
但恐无实行,后世不足录。
死生如夜旦,荣悴同草木。
昔闻子产死,郑人多巷哭。
惟知生时情,非望死者觉。
从今归大化,更无荣与辱。
役役久在世,此心何时足。

【注释】

拟挽歌诗:仿效《薤露》之类的挽歌。三首其一:这是第一首,以下依次是第二首和第三首。

人生百年中:人活了一辈子,不过百岁。

日月何迫促:时光过得多么匆忙啊!

但恐无实行:只怕自己没有实践的机会。

后世不足录:后世的人不能记载我。

死生如夜旦:人的生死与白天黑夜一样,都是短暂的。

荣悴同草木:荣华富贵与枯败衰朽同样都是自然现象。

昔闻子产死,郑人多巷哭:以前听说郑国的子产死了,全城的人都出来痛哭。

惟知生时情,非望死者觉:只有知道活着的时候的情怀,不会指望死者能觉悟过来。

从今归大化:从此以后回归到大自然中去。

更无荣与辱:再也没有荣华富贵和屈辱耻辱。

役役久在世:长期在世上奔波操劳。

此心何时足:这种心境何时才能满足呢?

【赏析】

这首诗为陶渊明晚年所作,作于他辞官归隐之后。诗人以“人生百年中,日月何迫促”发端,感慨人生短促,世事无常。诗人认为,人的生命如同日月一般短暂,而荣华富贵、名誉地位更是转瞬即逝。诗人以子产为例,说明生前追求的东西,死后都无人知晓。因此,诗人发出了“但恐无实行”,希望“从今归大化”的感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人认为,人生短暂,世事如梦,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认为生命终将逝去,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不留遗憾。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恐惧。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恐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

这首诗是陶渊明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同时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和领悟。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