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茅堂竹树遮,美人相遇赠瑶华。
朱弦不作里中曲,彩笔曾生梦里花。
一别屋梁惟落月,几回江口泛孤槎。
问君诗卷相携后,染得春山几片霞。

注释:

水上的茅屋,竹树掩映,美人相遇赠以瑶华。

朱弦不做里中曲,彩笔曾生梦里花。

一别屋梁只有落月,几回江口泛孤槎。

问君诗卷相携后,染得春山几片霞。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首句“水上茅堂竹树遮”,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水乡画面,茅屋、竹树和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画面。这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基调。

次句“美人相遇赠瑶华”,则引入了一个新元素——美人。这里所说的美人可能是指诗人的朋友或恋人,她们的出现让这个宁静的画面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诗人在收到美人赠送的瑶华(一种珍贵的香料)后,心情变得无比喜悦。

第三句“朱弦不作里中曲”,则是诗人对这种喜悦的一种反思。朱弦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的“不作里中曲”可以理解为不再弹奏那些流行的乐曲,而选择弹奏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这种选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感。

第四句“彩笔曾生梦里花”,则进一步展开了这种情感。彩笔指的是绘画用的彩色笔,梦里花则是一种虚幻的美。这里的“曾生”可以理解为曾经存在过,也就是说,这些梦幻中的美已经存在于诗人心中。这种梦幻般的美让诗人陶醉不已,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浪漫和诗意的世界。

第五句“一别屋梁惟落月”,则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一别意味着分别,屋梁指代自己的家。这里的落月则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如同明亮的月亮一样明亮而持久。

第六句“几回江口泛孤槎”,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场景。江口泛孤槎可以理解为乘着一只孤独的小舟在江口漂流,这种场景充满了离愁别绪。

最后一句“问君诗卷相携后,染得春山几片霞”则是对整个送别场景的总结和升华。诗卷相携指的是将诗卷一起携带,以此来表达对友人的情感和思念;染得春山几片霞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指诗人通过诗歌将思念之情传递给了远方的友人,让他们感受到这份深深的情感。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以及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让人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和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