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鹊丘旧登坛,一剑霜飞绝漠寒。
汉帅岂堪蕃将代,军容争遣内臣观。
居人夜傍长榆泣,胡马秋嘶白草残。
道是令公今远窜,凭谁免胄阵前看。
【注释】
丁卯:农历八月十五日。
感秋:感慨秋天的到来。
鹊丘:山名,在陕西延安市南,相传汉文帝曾登此山祭天。
绝漠寒:极目千里之外,一片寒气逼人。
蕃将代:指吐蕃将领取代汉朝将领驻守边疆。
内臣:宦官。
长榆泣:百姓因战事而哭泣。
白草残:边塞的荒草已枯黄。
令公:唐睿宗时宰相姚崇,字元之,任相五年,以清正著称。后贬岭南,遇害,谥号“文纪”。
凭谁免胄阵前看:凭谁能为这位令公洗冤昭雪,让士兵们看到他的遗容。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46年(会昌六年),作者自长安赴凤翔节度使李师道处,途经鹊丘时所作。诗人目睹了吐蕃军队的侵扰和人民的疾苦,悲愤交集,写下这首诗。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唐代后期藩镇的跋扈和朝廷的软弱,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
诗一开始,诗人就写到了中丞鹊丘旧登坛,这里用典是指唐玄宗时期宰相姚崇,字元之,曾担任相职,后因被排挤而贬官岭外,至死也不得昭雪。这里的“鹊丘”是实指地名。接着,诗人写到一剑霜飞绝漠寒,这里用典是指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他们各自称雄一方,互不统属,就像一群群的野兽在荒漠上狂奔,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指挥,只有一片混乱和凶险的气息。
诗人笔锋一转,写到汉帅岂堪蕃将代,这里指的是吐蕃军队取代了唐朝的将领,占领了边疆地区。这一句中的“蕃将代”,就是吐蕃将领取代了唐朝的将领的意思。
诗人又写了军容争遣内臣观,这里的“内臣”就是指宦官。这句的意思是说,为了观察吐蕃军队的情况,皇帝派宦官们前去观看。这里的“内臣观”就是说宦官们去看打仗。这里用典是指唐武宗时期发生的一件事件。
紧接着,诗人又写到了居人夜傍长榆泣,胡马秋嘶白草残,这里用典是指唐僖宗时期,安史之乱后的荒凉景象。这句的意思是说,老百姓们在夜晚围着长长的榆树哭泣,远处传来胡人的战马嘶鸣声,秋天的白草已经枯黄。
最后一句是道是令公今远窜,凭谁免胄阵前看,这里的“令公”是指姚崇,他是唐朝的一位著名大臣,后来被贬为岭南的地方官员,直到死都不得昭雪。这句的意思是说,人们说这个令公如今已经被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谁能为他洗冤昭雪,让士兵们看到他的遗容呢?这里用典是指唐武宗时期发生的一件事件。
整首诗通过描写吐蕃军队入侵、人民流离失所、宦官们去观察战况等情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