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风前踏落梅,倚天长啸万峰开。
度关曾忆弃繻去,出塞何辞仗剑来。
春水渡边帆影乱,夕阳城上角声催。
当杯又听关山曲,目送飞鸿万里回。

【解析】

这是一首五律,首联写诗人出关时的情态:风雪中匹马踏过落梅,倚天长啸,万峰开。颔联写诗人在横浦度关时的情景:回想当年弃繻而去,出塞何辞仗剑而来。颈联是写诗人渡过春水时所见所闻。尾联写诗人当杯听关山曲的情景:目送飞鸿万里归。

【答案】

译文:

风雪交加中,我单枪匹马踏雪前行,一路踏过残枝败花,马蹄溅起的雪花,像梅花一样。

我倚着天空,高歌一曲,万座山峰为之震动。

我曾弃繻而出关,出塞又为何不携剑?

春水东流,渡口的帆影纷乱;夕阳西下,城头的号角声声催人。

我端起酒杯,又听那关山曲调,目送那远去的飞鸿。

赏析:

诗以“出关次横浦”,点明题旨。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雄奇的画面:风雪交加,大雪纷飞,诗人单马行进在风雪中,脚下踏过的,是飘落的梅花。这两句是全篇的枢纽,为下文的描写蓄势。诗人以风雪之险阻衬托自己豪迈、旷达之情,以马蹄溅起的梅花比喻自己的豪迈、爽朗之气。“倚天长啸”一句写出了诗人的气概不凡,气吞山河。“万峰开”一句既写诗人的高超本领,又表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颔联两句写诗人在横浦度关时的情景。“度关曾忆弃繻去”,“弃繻”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到曹国,曹共公要他回国做君,重耳不愿做君,便脱下外衣扔在地上作为标志,说:“此衣留之以为记”。后重耳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左传》作者杜预注解说:“弃之者,志不忘也。”所以这里用“弃繻”来比喻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出塞何辞仗剑来”,这句写诗人出塞之时的心情。“出塞”,指诗人从军征战。“仗剑来”,指持剑上阵杀敌。这里写诗人出征之时,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这两句是全篇的关键,以下三联都围绕着这两联进行铺陈描写。中间两联写诗人在横浦渡江的情景,以及他在途中所见到和听到的景象。“春水渡边帆影乱”,意思是春天水涨时,渡口的船帆拥挤不堪,乱成一团。“夕阳城上角声催”,意思是夕阳西沉时,城楼上响起号角声,催促着行人赶路。“春水”“夕阳”两个意象,渲染了诗人行路艰难,但并不悲凉,而是豪迈、乐观,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个性。颈联两句写诗人渡过春水时的情景。“帆影乱”,是视觉感受,“角声催”,是听觉感受。“乱”字写出了帆影之多,而“催”字写出了号角之声之急。“乱”与“催”,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在旅途中的紧张气氛。尾联写诗人当杯听关山曲的情景。“飞鸿”即鸿雁,传说鸿雁能传书。“当杯”,即举杯饮酒。“当杯又听关山曲”,意思是举起酒杯又听到了关山曲,这里的“关山”指的是边关和高山。最后一句是全篇的收结,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聆听着动人的乐曲,这更增添了旅途生活的情趣和诗意,表现了诗人豪放洒脱的个性特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