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天惨无光,血雨洗碛草。欲问汉家军,漠漠黄云老。
道傍新鬼牵人哭,自言家本邯郸族。提携长剑东出阙,欲为君王镇荒服。
沙场日落寇兵至,吹面腥风平刮地。前驱长蛇后封豕,卷起辽阳半江水。
将军欲奋鼓先死,旌旆频挥云不起。可怜六郡良家子,抛却头颅作胡鬼。
不惜抛头作胡鬼,牧马南侵何日已。
诗句赏析:
诗歌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意解析:
- 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壮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陲之地的苍凉感受,同时也暗示了战事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
- 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则通过“孤城”这一形象,表达了战争带来的孤独与无助,以及遥远边关的孤独守望者对和平的渴望。
- 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直接描述了战士在战场上的英勇和牺牲,用“百战”强调了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穿金甲”则体现了战士们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对胜利的执着追求。
- 第四句:“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战士们的决心和牺牲精神,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和危险,也要为国守边,不辱使命。
- 诗人生平:
-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昌,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世称“诗家夫子”。
- 其写有大量边塞诗,以气魄宏伟、意境开阔、格调清新、气势豪迈著称,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 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描写边疆风光的,也有表现将士生活、戍守征战的,还有反映民间疾苦的。
-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唐代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生活的艰苦,还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士兵的思想情感。
-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冬,当时安禄山叛军进攻唐土,王昌龄被贬官后流放到岭南。
-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官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将士们忠诚和牺牲精神的赞美。
- 同时,诗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 文学价值:
-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又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 通过对战场的描绘和对士兵的歌颂,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
- 全诗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从军行》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边塞诗,通过对战场的描绘和对士兵的歌颂,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同时,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也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忧虑。这首诗不仅是对战争的一种控诉,也是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