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有田夫,野耕得宝玉。
怖其光照夜,弃之不敢畜。
燕石梧台下,偏投宋人欲。
时俗多谬误,不辨珉与琭。
徒取周客笑,为知卞和哭。
【注释】
魏国:指战国时期的魏国。田夫:耕田的人。野耕:在野外耕作。宝玉:指玉石。
怖(bù):害怕,畏惧。光:明亮。夜:黑夜。畜:同“蓄”,收藏,保存。
燕石:一种珍贵的石头,相传春秋时燕昭王得到和氏璧,因这块石头的光彩与和氏璧相似,故称燕石。梧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北。宋人欲:指宋国人想要得到它。
谬误:错误。珉(mín):古代的一种美玉。琭(huán)玉:另一种美玉,质地比珉更细腻,颜色也更鲜艳。周客:指春秋时楚国诗人屈原。
卞(biàn)和:即卞庄子,传说中曾以利剑砍断齐桓公的腿而名扬天下。哭:为卞和哭泣。
赏析:
《书所感》是一首借物抒志的七言绝句。诗的前四句描写田夫发现宝玉后的心情。第五六句点明宝玉的来历及人们对于宝玉的不同看法。最后两句抒发感慨。
首联“魏国有田夫,野耕得宝玉”。写田夫偶然得到宝玉的事,表明自己是在偶然间得到宝物的,不是有意为之。
颔联“怖其光照夜,弃之不敢畜”的意思是:因为宝玉的光芒太亮,照得黑暗中的夜都变得明亮,于是被田夫抛弃了。
颈联“燕石梧台下,偏投宋人欲”。“燕石”是贵重的美石,“梧台”是地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北。这句意思是:宝玉的光辉使宋国国君产生了贪婪之心,想据为己有。
尾联“时俗多谬误,不辨珉与琭”。意思是:世俗之人多有错误,不能分辨真假。“珉”和“琭”,都是指玉。
末联“徒取周客笑,为知卞和哭”意为:只是嘲笑那些不识货的人,而真正懂得宝玉价值的却要为之落泪。
全诗通过对田夫偶然得到宝玉、田夫把宝玉抛弃、宋国国君想据为己有的情节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以及他追求真理,不随波逐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