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王读书处,一曲锁风烟。
客记萧梁日,僧谈石晋年。
黄金曾布地,沧海复成田。
遗构丹青落,回头一惘然。

亭林漫兴

野王读书处,一曲锁风烟。

客记萧梁日,僧谈石晋年。

黄金曾布地,沧海复成田。

遗构丹青落,回头一惘然。

注释:

  1. 野王:泛指一个地名或地点,具体指代不明确。
  2. 萧梁:指北齐和南陈两个朝代,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3. 金:古代货币单位,这里用来形容繁华、富裕。
  4. 沧海:大海,这里用来形容广阔的土地。
  5. 遗构:指遗迹、遗址,这里指古建筑、文物等遗留下来的东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历史遗迹的诗,诗人通过对野王读书处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感慨。首句“野王读书处”引出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记忆,野王是一个地名,可能是诗人曾经读书的地方。

第二句“一曲锁风烟”描绘了这个地方的景色,风吹过,烟雾弥漫,仿佛被一道风锁住一样。这里的“曲”字,既形容地形,又形容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

第三句“客记萧梁日”,诗人通过客人的回忆,回忆起了萧梁时期的往事。萧梁时期是指北齐和南陈两个朝代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这句诗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第四句“僧谈石晋年”,通过僧人的谈话,诗人回忆起了石晋时期的历史。石晋时期是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前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时期,但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纷争的时期。这句诗表达了对那段历史的感慨和惋惜。

第五句“黄金曾布地”,诗人通过描绘黄金曾经广泛分布的景象,表达了对繁荣时代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这里的“布地”二字,既形容了黄金的丰富,又形容了黄金的广泛分布。

第六句“沧海复成田”,通过描绘大海变成了农田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变迁的感慨和无奈。这里的“成田”二字,既形容了农田的出现,又形容了农田的广阔。

最后一句“遗构丹青落,回头一惘然”,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留恋和不舍之情。这里的“遗构”二字,既形容了古迹的存在,又形容了古迹的珍贵。而“回头一惘然”则表达了诗人在回忆过去、感叹时光流逝时的迷茫和无奈之情。整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感慨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