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亭林道,楼台尚自疑。
无边春草色,不定野灵姿。
未就庞公隐,空怀惠远期。
飘飘何所适,重拟结茅茨。

亭林漫兴

又出亭林道,楼台尚自疑。

无边春草色,不定野灵姿。

未就庞公隐,空怀惠远期。

飘飘何所适,重拟结茅茨。

注释:

  • 又出亭林道:指再次走出曾经走过的亭林道。
  • 楼台尚自疑:指在亭林道上,看到楼台依然让人感到疑惑。
  • 无边春草色:指春天的草地上没有边际,一片绿色。
  • 不定野灵姿:指春天的自然景色不断变化,给人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 未就庞公隐:指未能隐居于庞公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下。
  • 空怀惠远期:指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期待,但并未实现。
  • 飘飘何所适:指飘荡不定,不知道去哪里合适。
  • 重拟结茅茨:指重新选择一个地方,准备搭建茅屋定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再次走出亭林道时的情景和心境。首句“又出亭林道”,表明诗人已经多次经过亭林道,这里的亭林道是作者曾经隐居的地方,也是他经常出游的地方。第二句“楼台尚自疑”,则表现出诗人对于楼台依旧存在的疑惑,可能是因为这些楼台已经废弃,或者与作者的过去经历有关。

接下来的四句诗,“无边春草色”和“不定野灵姿”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慨。春天的草地无边无际,绿色的野花也随风摇曳,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然而,“不定野灵姿”则暗示了自然的无常和多变,使得诗人的心情也变得不稳定。

“未就庞公隐”和“空怀惠远期”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未能隐居的愿望和对远方的向往。庞公山是诗人心中的隐居之地,但他并没有在那里隐居,而是继续四处漂泊。同时,“空怀惠远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和无奈。

最后两句“飘飘何所适”和“重拟结茅茨”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和决心。他决定重新选择一个地方,准备搭建茅屋定居,这表明他想要摆脱目前的漂泊状态,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这首诗通过描绘亭林道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决心。它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