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里共持菖歜酒,南翁未解木绵裘。
臼波青嶂三吴地,怪雨肓风五月秋。
挥泪几时朝凤阙,招魂何处觅龙舟。
海榴一点红如火,时序催人共白头。
【注释】
- “重午”:端午节。 2. “北里共持菖歜酒:北里,泛指江南的市井。 3.“木绵”:用丝棉制成的衣料。 4.“臼波青嶂三吴地: 青松白山是吴越地区特有的风景。 5.“怪雨肓风五月秋:五月的天气,风雨交加。 6.“朝凤阙:向皇帝的宫殿进献贡品。 7.“招魂何处觅龙舟:在龙舟上招魂。 8.“海榴一点红如火:形容石榴花的颜色鲜艳如火。 9.“时序催人共白头:时光催促着人们的头发变白。
赏析:
此诗以端午为题,描绘了端午时节的风俗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一、二句写端午习俗,表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诗人以“北里”代称江南市井,与“南翁”相对,表现出地域差异;“菖歜酒”“木绵裘”则具体描绘了端午节日的饮食与衣着。其中“菖歜酒”是一种用艾草泡制的酒,有辟邪之效,而“木绵裘”则是用丝棉制成的衣物,象征着端午节的特殊含义。
三、四句描绘了端午时节的自然景观。“臼波青嶂”形容山水之美,而“怪雨肓风五月秋”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天气变化的感叹。这里的“怪雨肓风”并非指真正的疾病或灾难,而是借喻端午时节的风雨变化。五、六句则转入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诗人以“挥泪”和“招魂”两词,表达了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而“海榴一点红如火”则形象地描绘了石榴花的色彩,象征着生命的热烈与激情。最后两句则以“时序催人共白头”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无情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午习俗和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光和亲人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