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画师无董源,学者纷纷工水石。云山万里出巴陵,白首淮南见真迹。
乱石平坡净无土,松根裂石蟠龙虎。偃盖千年饱雪霜,深林六月藏风雨。
江上村墟何处入,浮空远黛蛾眉湿。渔人日暮各已归,小舟如凫落潮急。
我昔西清尝看画,南唐此本千金价。坐移绝境在云间,月出霜猿啼后夜。
薄游未挂吴淞帆,令我一夕思江南。安得买田筑室幽绝境,开窗日日分晴岚。

【题解】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题董源寒林重江园》中,对董源的山水画赞美有加,称赞其“天下无二”。此诗则进一步描绘了董源所画的山水之美,并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的向往和追求。

【注释】

  1. 董源:唐代画家,擅画山水,尤长江南山水。
  2. 天下画师无董源:意谓天下的画家都不如董源的画。
  3. 学:学习。
  4. 水石:指山间之水与水中之石。
  5. 云山:指连绵起伏的高山。
  6. 白首:指晚年。
  7. 淮南:古地名,今属安徽省寿县。
  8. 乱石平坡净无土:乱石铺成的道路两旁是平整的山坡。
  9. 松根裂石蟠龙虎:形容松树根盘结在岩石上,形态如龙如虎。
  10. 偃盖:高耸而覆盖的山峰。
  11. 饱雪霜:被雪覆盖。
  12. 深林六月藏风雨:深林中六月仍能遮风挡雨。
  13. 江上村墟:江边的村庄。
  14. 浮空远黛蛾眉湿:远处山峰似女子娥眉般细长,山色在雾气中朦胧。
  15. 渔人:打鱼的人。
  16. 小舟:小船。
  17. 凫(fú):野鸭。
  18. 西清:即西泠,位于钱塘江口,为古代杭州名胜之地。
    【译文】
    天下的画家都没有董源那样出色的技艺,学者们纷纷研究他笔下的水石。云海茫茫,从巴陵到长江一带都有他的真迹。
    乱石铺成的小路两旁是平整的山坡,没有泥土;松树根盘结在岩石上,形态像龙像虎。山峰高耸,被雪覆盖着,深林中六月仍然能够挡住风雨。
    江上村庄在哪里可以进去?浮在空中的远山像蛾眉般的细长,云雾弥漫时更显得模糊不清。渔夫们在傍晚时分各自回家,小船如同野鸭一般随波逐流,随着潮水的涨落而颠簸。
    我曾在西冷看过董源的画作,南唐的这幅画价值千金。坐在画中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月出之后,听到霜猿在后夜悲啼。
    我薄游未登吴淞帆,却让我一整夜思念江南。如果能买到田地和房屋住在那幽静绝尘的地方该多好,每天推开窗子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分分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观董源的《溪山行旅图》后所作,诗中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董源的山水画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联“天下画师无董源”一语点出了董源画派的地位,认为天下所有的画画大师都不如董源的画。接着“学者纷纷工水石”一句则表明,许多学者都在模仿董源的水墨风格,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达到董源的高度。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董源的才华,也表达了作者对董源作品的敬仰之情。
    颔联“云山万里出巴陵”一句,诗人以“万里”来形容云山之高远,又以“巴陵”来衬托其壮丽。这里的“巴陵”指的是湖南岳阳市境内的洞庭湖,因为洞庭湖水色苍蓝而得名。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宏大的山水画卷之中,感受那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色。
    颈联“白首淮南见真迹”则是说,年迈的诗人在淮南看到了董源的真迹。这里的“真迹”指的是真实、未经篡改的作品,而非后人仿制的赝品。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董源原作的珍视之情。
    尾联“安得买田筑室幽绝境”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许。他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建造一所幽雅绝俗的住所,以此来享受董源山水之美。这里的“幽绝境”可以理解为远离尘嚣的宁静之地,也可以理解为董源所绘山水中的某个秘境。
    全诗通过对董源山水画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境界的向往。同时,诗人还通过对画面细节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静谧与和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