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南去不南还,二女啼痕在竹间。
亦有富川苏子墨,至今枝叶尚斑斑。
【注释】
重阳: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苏子墨:苏轼字子瞻的笔名。
南去不南还,二女啼痕在竹间。——指苏轼与弟苏辙被贬谪岭南途中,妻子王弗死于途中,苏轼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王弗;“重阳”又指重阳节。
亦有富川苏子墨,至今枝叶尚斑斑。——指苏轼在广西任宜州知州时,曾到富川县游览并题诗。“亦有”即“尚有”。
【赏析】
此诗为苏轼在广西任宜州(今宜山)知州时所作,借写富川苏东坡墨迹尚存,以抒发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首句“重华南去不南还”,点明了作者当时身处岭南之地,重阳节已过,而妻子却因途中病逝而未能返回。这一句既写出了妻子的不幸遭遇,也暗含了诗人自己的命运之悲。接着,“二女啼痕在竹间”一句,则具体描绘了妻子去世后,家中一片凄清的景象。这里,“二女”指的是妻子王弗和女儿苏小妹,她们因为母亲的死而悲痛欲绝,终日啼哭不止。“啼痕”则形容了她们哭泣的痕迹,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悲痛。而“在竹间”则暗示了这种悲痛是深深地扎根于这片竹林之中的,象征着妻子与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二女啼痕”的具体描绘。其中,“亦有富川苏子墨”一句,既是对妻子生前才华的一种赞美,也是对妻子离世后留下的墨迹的一种缅怀。这里的“富川”指的是广西富川县,而“苏子墨”则是苏轼的别号。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妻子生前挥毫泼墨的场景,以及她那飘逸洒脱的书法风格。而“至今枝叶尚斑斑”一句,则进一步突出了这种书法风格的流传与影响。这里的“枝叶”比喻了这些书法作品的流传与扩散,而“斑斑”则形容了它们依然清晰可见、历久弥新的特点。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才艺的赞美,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最后一句“亦无风雨故人来”,则是全诗的收尾之笔。这句诗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哲理。在这里,“亦无风雨故人来”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过去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困境而忘记过去的风雨和故人之情,而是时刻怀念着他们的到来与陪伴。同时,这句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奈与感慨。面对命运的捉弄与人生的变迁,他只能接受现实、珍惜当下,并期待未来能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这首诗通过描绘妻子生前的生活场景和才艺风格,以及对她离去后的思念与追忆,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豁达与乐观,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