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君风雨便随舟,刚得山亭半日留。
乱草没泥还宿鹭,密云笼树更鸣鸠。
山中一馆邻僧寺,沙际诸生杂吏邮。
惭愧旧游无可道,湖船连夜发饶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考核诗句在诗中作用的相关能力,注意分析诗句的内容特点,然后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特点来分析它在诗中的作用。解答时要分析该句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一般答题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营造、意境的创设、情感的抒发等角度来答;结构上从手法(如衬托、对比)的角度来答,或答内容+结构。
“别君风雨便随舟”:告别了朋友之后,就乘船在风雨中出发,这两句写离别的情景,突出一个“别”字。
“刚得山亭半日留”:刚刚到达山中的亭子,只停留了半天时间。
“乱草没泥还宿鹭,密云笼树更鸣鸠”:长满了乱草的小洲,被泥淹没,还能宿住水鸟;浓密的云笼罩着树木,还能听到鸟叫。“乱草没泥”写出了环境的恶劣,“宿鹭”写出了环境的静谧与美丽,“密云笼树”写出了环境的阴霾与沉闷,“鸣鸠”写出了环境的生命活力。
“山中一馆邻僧寺,沙际诸生杂吏邮”:山上有一座小馆,紧邻着僧人的寺院;沙地上有许多士人和官吏来往的信使。
“惭愧旧游无可道,湖船连夜发饶州”:因为惭愧于自己过去游览的经历,所以只好连夜乘船前往饶州。
【答案】
示例一:
“别君风雨便随舟”,“别君”是诗人送别友人,“风雨便随舟”是说,即使风雨交加,也要乘船离去。这两句写离别的情景,突出一个“别”字。
译文:
我和你分别的时候,正赶上风雨交加,只能乘船离去。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友人的背景:风雨交加。这是实景,也是虚景。风雨交加,说明当时天气不好,但诗人却不顾天气恶劣,仍要远行,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险的豪情。同时,风雨交加也烘托出别离的凄清气氛。
颔联写别后的情景:刚来到山中亭子休息了一会儿,又急忙赶到山下的山亭去拜访友人。这一细节描写,既交代了诗人行程之匆忙,也为下文写山亭的幽静、闲适作了铺垫。
颈联写山亭周围的景物:小洲上的草丛被雨水淹没了,但还能宿着水鸟;浓密的云笼罩着树木,还能听到鸣鸠的声音。这两句写山亭周围的景物,既为下文写诗人在山亭里闲适地欣赏美景作铺垫,又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写诗人的感慨:山中有一个小屋,靠近僧人的寺庙;沙滩上有许多人来往,是士人和官吏们的信使。“惭愧旧游无可道”,是因为我过去的游览经历太丰富了,无法向别人诉说。“湖船连夜发饶州”,我只得连夜乘船赶往饶州。这两句既点出了题目中的“寄秦择之”,又表明自己的归期。
示例二:
这首诗前四句写诗人在山亭里的所见所感,后四句写诗人的归途。全诗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巧妙。
首联“别君风雨便随舟”一句,以风雨起笔,渲染旅途的艰辛。风雨之中,诗人仍然不惧艰难,随舟而逝,可见他与友人情谊之深。同时,风雨之中,诗人的心情也更加沉重,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踏上漫漫归途,前途未卜。
颔联“刚得山亭半日留”一句,以山亭落笔,点明归途已定。诗人刚刚来到山亭歇息片刻,却又急匆匆地离开。这两句既交代了诗人行程之匆忙,也为下文写山亭的幽静、闲适作了铺垫。
颈联“乱草没泥还宿鹭,密云笼树更鸣鸠”两句,写山亭周围的景物。这两句写山亭周围的景物,既为下文写诗人在山亭里闲适地欣赏美景作铺垫,又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山中一馆邻僧寺,沙际诸生杂吏邮”两句,写诗人的感慨。诗人感叹自己过去游览的经历太丰富了,无法向别人诉说。因此,他只得连夜乘船赶往饶州。这两句既点出了题目中的“寄秦择之”,又表明自己的归期。
这首诗前四句写诗人在山亭里的所见所感,后四句写诗人的归途。全诗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