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老题诗在,居然见此楼。
书邮何日到,碑刻几人留。
树色分淮甸,江声接楚流。
吾登方恨晚,谁赋不悲秋。
六代孤鸿没,三山片石浮。
村墟多佛塔,野水有渔舟。
吴越连诸郡,荆扬跨两州。
岁年齐始建,风景白曾游。
谢眺亭偏古,严陵石最幽。
傥非公一语,千载若为酬。

【注释】:

1.追次西涯先生寄题叠嶂楼:追念西涯先生寄诗给此楼。叠嶂:高耸入云的山峰。

2.涯老:指西涯先生,即谢朓。

3.居然见此楼:竟然见到这个楼。居然:竟然。见:见到。

4.书邮何日到:书信何时寄到。

5.碑刻几人留:谁人能留下碑文?

6.淮甸:指淮河一带的平原。

7.楚流:指长江。

8.方恨晚:正好赶上秋天,感叹时光易逝。

9.孤鸿:一只孤独的大雁。

10.三山:传说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总称。

11.村墟:村庄。

12.野水:指野外的水塘。

13.渔舟:渔船。

14.吴越连诸郡:指吴国和越国连在一起,有多个郡县。

15.荆扬:荆州和扬州。

16.荆扬跨两州:指荆州和扬州横跨两州。两州:指东晋的荆州刺史治所襄阳,扬州刺史治所建康。

17.岁年齐始建:指每年开始修建,岁月流逝如一。

18.风景:指风光景色。

19.白曾游:白居易曾经游览过。

20.谢眺亭:指谢朓的石亭。谢朓(tiáo):南朝文学家,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

21.严陵石:指严光钓鱼处旁的巨石。严光:东汉初年隐士,字子陵(或作严子陵),会稽余姚人。

22.傥非公一语:如果不是您刚才的一句话就好了。傥:假使;公:指西涯先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怀念西涯先生所作。全诗以追忆为线索,通过追忆西涯先生与叠嶂楼有关的事,来抒发诗人对西涯先生的怀念之情,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第一句“崖老题诗在”。西涯先生谢朓当年曾在叠嶂楼上题写了许多诗篇。第二句“居然见此楼”。“居然”二字,表明诗人对西涯先生题诗于叠嶂楼之事已有所闻,只是尚未亲眼看到而已。第三句“书邮何日到”。“书邮”指书信往来。第四句“碑刻几人留”?这里指的是西涯先生的诗文遗墨。西涯先生生前曾留下众多诗文遗墨,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保存下来呢?第五句“树色分淮甸”。诗人登上叠嶂楼后,放眼望去,只见淮河两岸的树木色彩斑斓,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第六句“江声接楚流”。诗人站在高处,耳畔传来的是长江和汉水的滔滔江声,仿佛在诉说着千古流传的故事。第七句“吾登方恨晚,谁赋不悲秋?”诗人感叹自己登上了叠嶂楼,才真正体会到了西涯先生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而那些曾经欣赏过西涯先生作品的人,如今又有谁能够再赋新诗来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呢?第八句“六代孤鸿没”,诗人回忆起过去曾经出现过的六位著名文人,他们就像一只只孤独的大雁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第九句“三山片石浮”,诗人想象着昔日的三座仙山,如今只剩下几块残破的石头漂浮在水面上。第十句“村墟多佛塔”,诗人发现周围的村落里布满了佛教寺庙和塔庙。第十一句“野水有渔舟”,诗人注意到了田野间的小河上有几只渔舟在捕鱼。第十二句“吴越连诸郡”,诗人观察到了吴国和越国之间的地域界限非常模糊。最后一句“荆扬跨两州”,诗人指出荆州和扬州这两个地方不仅地理位置相邻,而且文化交融。第十三句“岁年齐始建”:这里的岁年指的是每年的开始。诗人感慨地想,自从西涯先生在叠嶂楼题诗以来,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第十四章“风景白曾游”,诗人回忆起曾经游览过的叠嶂楼的风景美景,但那时的自己却未曾意识到这些景色如此美丽动人。第十五章“谢眺亭偏古”,诗人想起了谢朓曾经在叠嶂楼上题写过《谢公亭》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也想起了他曾经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和痕迹。第十六章“严陵石最幽”:诗人想到了西涯先生曾经在叠嶂楼附近的严光钓台上钓鱼的场景,也想到了西涯先生曾经留下的那块巨石。第十七章“傥非公一语”,诗人突然想到,如果不是西涯先生刚才说过那句话的话,那么现在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去赞美和怀念他了。第十八章“千载若为酬”,诗人最后感慨地说,如果西涯先生没有说出那句名言的话,那么我们这些后人将会如何面对这千年的时光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