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仙人入我梦,玉台之冠杖青藜。
不知此地是何所,山水满坐风披披。
仙人命予歌古诗,把酒向天天听之。
平生意气重韩孟,壮大何以酬相知。
仙人仙人今茹芝,清时吏隐非予谁。
春秋经世二三策,化作水上沧浪词。
沧浪清浊两言足,仙人一笑天无涯。
笑声到耳惊梦破,惟见寒月悬松枝。

梦希翁

云顶仙人入我梦,玉台之冠杖青藜。

不知此地是何所,山水满坐风披披。

仙人命予歌古诗,把酒向天天听之。

平生意气重韩孟,壮大何以酬相知。

仙人仙人今茹芝,清时吏隐非予谁。

春秋经世二三策,化作水上沧浪词。

沧浪清浊两言足,仙人一笑天无涯。

笑声到耳惊梦破,惟见寒月悬松枝。

【注释】:

  1. 梦希翁:梦希,这里指诗人自己;翁,是对人的尊称。
  2. 云顶:山顶。
    3、玉台:指古代女子梳妆用的玉簪。
    4、杖:拄着。
  3. 不知:不知道。
  4. 山水满:山水景色美丽。
  5. 笑:指欢笑声。
  6. 清时:清廉的时代。
  7. 吏隐:官吏的隐居。
  8. 沧浪:指《沧浪之水》这首诗。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怀之作,诗人借梦中遇见仙人之事抒发了对清廉政治和官场腐败的不满,同时表达了自己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歌富有艺术感染力。
    第一句,“云顶仙人入我梦,玉台之冠杖青藜。”描述了梦境中的仙境景象,云顶之上的仙人降临于诗人的梦中,手持玉簪(即玉台)站立在青藜杖旁。这里的“云顶”象征着高远、超凡的境界,而“仙人”则是超脱尘世的象征。
    第二句,“不知此地是何所,山水满坐风披披。”诗人在梦中询问仙人所居之地,却不知所为何方,只见四周山水环绕,清风徐来,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之中。这里的“山水满坐”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风光的场景,而“风披披”则形容风拂过山峦,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第三句,“仙人命予歌古诗,把酒向天天听之。”仙人命令诗人吟咏古诗,并邀请众人共同品酒聆听。这里的“天”可能是指大自然,也可能指的是仙人所处的境界。而“听之”则表示诗人愿意倾听仙人的教诲和建议。
    第四句,“平生意气重韩孟,壮大何以酬相知。”诗人表达了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豪情壮志的特点,但与韩孟相比,觉得自己缺乏壮阔的气势去回报那些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这里的“韩孟”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文学家韩愈和孟郊,他们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才情著称于世。而“酬相知”则表示诗人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誉。
    第五句,“仙人仙人今茹芝,清时吏隐非予谁?”诗人感叹现在的仙人已经采摘到了灵芝草,而自己却在清廉的时代做一名隐士。这里的“茹芝”意味着仙人正在采集灵芝,这是传说中的一种仙草,具有神奇的药效。而“清时”则指清廉的时代,诗人认为自己作为官员应该保持清正廉洁的态度。
    第六句,“春秋经世二三策,化作水上沧浪词。”诗人回顾了自己曾经提出的一些关于治理国家的计策,这些计策如同《沧浪之水》这首词一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这里的“经世”指的是治理国家,而“沧浪之水”则是《诗经·卫风·河广》中的一句,原意指黄河水波滚滚如波浪般汹涌澎湃。
    第七句,“沧浪清浊两言足,仙人一笑天无涯。”诗人认为只有像《沧浪之水》这样的作品才能够表达出世间的善恶、美丑、是非等各种复杂情感。而仙人的一笑则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无限宽广,仿佛天地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这里的“沧浪”既可以理解为河水,也可以引申为比喻的意思。
    “笑声到耳惊梦破,惟见寒月悬松枝。”最后一句中,诗人突然被仙人的笑声惊醒,醒来后发现只有一轮冷月悬挂在松枝上。这个细节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寒冷的夜晚场景,月光下的松树显得更加幽静和神秘。这里的“唯见”强调了月光在夜幕中出现的瞬间之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