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令,锡阴庙,唐室功宗我明诏。公神如水行地中,掘井得泉本无窍,万古丹心天日照。
君不见毗陵在宋唐,睢阳岿然保障东海傍。至今遗恨国不吊,忠义祠前一瓣香。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秋日谒张中丞庙有感”是全诗的标题,也是理解本诗主旨的关键。从题目看,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在重游睢阳时,触景生情,想到唐睢阳节度使张巡、张继父子坚守睢阳的事迹,于是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诗。

②“谒”是拜见的意思,是说诗人到睢阳张巡祠庙去祭扫。

③“公神”指张巡。诗人称颂张巡像流水一样地行于天下,像掘井得泉一样,源远流长,永远光明。

④“丹心”指忠贞的心。诗人赞美张巡的一片赤诚心肠,如太阳照耀万世,永不磨灭。

⑤“毗陵”指苏州。这里借指张巡。

⑥“国不吊”指国家没有来慰问。这一句是说国家不派兵来救援,让睢阳孤军奋战。

⑦“忠义祠”指祭祀忠义的祠堂。这里借指张巡。

⑧“遗恨”指留下遗憾。

⑨“东海”指东晋时,谢安曾在京口起兵讨伐桓温,为谢玄等打败,收复了被占据的东晋国土,所以称东晋为“东海”。这里借指北宋。

⑩“国不吊”句意思是:至今人们还怀念国家没有来慰问这件事。

⑪“一瓣香”即一炷香,这里借指对张巡的祭奠。

⑫“君不见”是古汉语里的一种倒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倒装结构,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⑬“毗陵在”指毗陵(今江苏常熟)就在东晋时。

⑭“宋唐”指宋朝和唐朝。这里是用宋朝的典故来说明朝的事情。作者以宋朝的张巡与唐朝的张巡相对照,意在强调张巡的忠诚。

⑮“睢阳岿然”指睢阳(今河南商丘)坚固地屹立着。

⑯“保障”指保卫。

⑰“东海傍”指在东海边上。

⑱“忠义祠前”句意为: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焚香祭祀忠义之神。

⑲“我明诏”指朝廷的诏令。这里的“我明诏”是暗用唐代杜甫《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朝廷已经颁下诏书,要我来睢阳抗击敌人。

⑳“公神”指张巡。

㉑“如水行地中”比喻像水流在地下一样,到处流动,无处不在。

㉒“掘井得泉本无窍”比喻像挖井得水一样,源头始终没有断绝,永远有清泉涌出。

㉓“天日照”指天照临,普照大地,永远光明。

㉔“万古丹心天日照”这句是说:张巡的一片赤诚心肠如日月一样普照大地。意思是:他忠诚的心意就像太阳一样照耀万代。

㉕“毗陵在宋唐”的意思是:毗陵(今常熟)就在宋朝和唐朝之间。

㉖“睢阳岿然”的意思是:睢阳(今河南商丘)坚固地屹立着。

㉗“至今遗恨国不吊”的意思是:到现在人们还是怀念国家没有来慰问这件事。

㉘“忠义祠前一瓣香”的意思是:现在仍有人在忠义祠前烧香祭祀,表示对张巡的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咏叹睢阳城和张巡祠,歌颂了张巡的忠烈,表达了诗人对张巡忠烈精神的崇敬以及对后人的希望。诗人在游览睢阳城时,看到张巡祠前依然香火不断,心中不免生发出无限感慨。他想到历史上的张巡,不禁想起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与张巡的对比,由此而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因此,诗的主题就是赞颂张巡的忠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