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潦未经日,谁教水虫游。
薄暮积潦冱,水虫随巳休。
乃知造物者,不独于蜉蝣。
蟠桃三千年,灵椿五百秋。
风霜既历历,岁月亦悠悠。
自是由乘除,举世惊短修。
遂令得失徒,浪喜还浪愁。
达人观大观,委心任去留。

逐句释义及注释

第一句

积潦 - 累积的雨水
未经日 - 未经过一天
谁教水虫游 - 是谁让水中的生物(如水虫)能够自由活动?
薄暮 - 黄昏时分

第二句

- 冻结的意思
随巳休 - 随着太阳落山而休息或消失

第三、四句

造物者 - 指自然或宇宙的创造者
不独于蜉蝣 - 不仅仅是蜉蝣(一种小昆虫,生命周期极短)
蟠桃 - 传说中的仙桃,可能与长生不老有关
三千年 - 大约三千年的时间
灵椿 - 长寿的象征,常用于描述长寿植物

第五、六句

风霜既历历 - 风霜已经显现
岁月亦悠悠 - 时间过得很慢
自是由乘除 - 自然地经历着加减乘除的过程
举世惊短修 - 世界因为短暂的存在而感到惊讶

第七、八句

遂令得失徒 - 最终导致了对得失的过分重视和执着
浪喜还浪愁 - 总是喜欢却伴随着忧愁

第九句

达人观大观 - 有见识的人能够看到更大的景象
委心任去留 - 愿意顺应自然的安排,顺其自然

译文:

秋日的积水尚未消退,是谁让水中的生物能自在游动?黄昏时积水凝固,水中生物随之消逝。我明白了造物者并不只是对蜉蝣如此,而是对所有生命都平等对待。
蟠桃树下有三千年的传说,而长寿的象征是那棵千年古树。历经风霜,岁月悠长。自然规律使一切经历加减乘除。世界因短暂的寿命感到惊奇,因此人们对于得失过于执着而常常感到忧郁。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洞察到更广阔的景象,并且愿意顺其自然。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现象哲思的诗。通过观察秋天的积水和水生生物,诗人提出了关于生命、时间和自然法则的思考。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揭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短暂。诗人倡导一种超脱于世俗得失之上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和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