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凝露滴残秋,叶底螳螂计已周。
不谓利才奴有辈,讵知入蜀已无刘。
迷楼肉阵悲姝子,隋苑吴宫惜莫愁。
十斛明珠徒买恨,夜来台地觅风流。
羊城秋忆
南明诗人屈士煌七律诗赏析
- 诗歌原文
霏霏凝露滴残秋,叶底螳螂计已周。
不谓利才奴有辈,讵知入蜀已无刘。
迷楼肉阵悲姝子,隋苑吴宫惜莫愁。
十斛明珠徒买恨,夜来台地觅风流。
- 词语解释
- 霏霏:形容雨丝细密连绵不断的样子。
- 凝露:指凝结的露水。
- 螳螂: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昆虫,善于捕食小动物。
- 利才奴:指善于钻营、谋求私利的人。
- 迷楼:古代建筑名,位于广州城内。肉阵:指宴会上的食物丰盛如肉阵般。
- 诗句解析
- “霏霏凝露滴残秋”,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气氛。
- “叶底螳螂计已周”,表达了诗人对策略运用得当的赞赏。
- “不谓利才奴有辈”,“讵知入蜀已无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
- “迷楼肉阵悲姝子”,通过食物盛宴的场景,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态。
- “隋苑吴宫惜莫愁”,通过古代建筑的描述,引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感慨。
- 作品背景
《羊城秋忆》是南明诗人屈士煌创作的作品。在明朝末年,广州被李自成攻破后,诗人屈士煌与兄屈士燝往来陈子壮等诸义军中,以图相为犄角。然而事败之后,他们隐居避乱。明桂王永历八年(1657),李定国率师复高、雷、廉州三府,士煌与兄微服往从,但未能成功,于是入化州。后来听说李定国护驾入滇,士煌便赍表跋涉前往。到达云南后,上书陈述三大计六要务,并且极力陈述孙可望之恶。授兵部司务,试职方司主事。清军进逼时,永历帝逃走永昌。士煌兄弟昼夜追赶,但未能成功,于是东还。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挣扎,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文学手法分析
- 使用意象和典故:诗人在诗中使用了“霏霏凝露”和“叶底螳螂”这样的意象,以及“迷楼肉阵”、“隋苑吴宫”这样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对比描写:诗人通过对不同场景和人物的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不同面貌和人物的不同心态。
- 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体现了他深沉的情感。
- 艺术特色
- 语言优美:诗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性。
- 意境深远:诗歌的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 结构严谨:诗歌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 鉴赏评价
- 思想内容: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既有个人的命运感慨,也有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
-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意象、典故、对比、抒情等,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文化背景:诗歌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反映了南明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精神风貌。
-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诗歌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 社会影响:诗歌的社会影响在于它能够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激发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 文化交流:诗歌的文化交流意义在于它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