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数过仙岩寺,曾欠仙岩寺里诗。
石笋凌空摇兔影,玉莲满地托龙池。
不缘飞锡窥天竺,何自乘槎觅汉机。
我已仙游依白发,遥从海上问摩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名为《寄题汉仙岩》。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昔年数过仙岩寺,曾欠仙岩寺里诗。
    释义:回忆起以前曾多次经过仙岩寺,但总是没有留下一首诗。

  2. 石笋凌空摇兔影,玉莲满地托龙池。
    释义:石笋高耸入云,仿佛在摇晃着兔子的影子;而地面上则满是盛开的玉莲,宛如托起了龙池。

  3. 不缘飞锡窥天竺,何自乘槎觅汉机。
    释义:如果不是因为飞锡(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能够窥探到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又怎么会乘槎(一种古代的木筏)去探索汉地的奥秘。

  4. 我已仙游依白发,遥从海上问摩尼。
    释义:我已经像仙人一样飘然而去,现在只剩下白发。我在遥远的海上向摩尼询问佛法。

注释:

  • 昔年数过仙岩寺:指的是作者过去曾经多次路过仙岩寺。
  • 石笋凌空摇兔影:形容岩石的形状如同兔子的影子在空中摇曳。
  • 玉莲满地托龙池:形容地面上生长的莲花如同托起一个龙形水池。
  • 不缘飞锡窥天竺:意指如果不是乘坐飞锡这样的交通工具,就难以到达天竺这个地方。
  • 何自乘槎觅汉机:意指如果不是通过乘槎(即木筏)这样的方式,就无法找到关于汉地(即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这里可能指代中国或其文化)的线索或秘密。
  • 我已仙游依白发:表示自己已经如同仙人一般离去,现在只剩下满头白发。
  • 遥从海上问摩尼:意指自己在遥远的海上向摩尼(一种佛教中的神祇)询问佛法。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仙岩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向往。诗人以石笋、玉莲等自然元素为喻,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宇宙奥秘的思考。同时,通过“我不”一词的反复使用,强调了作者对于人生归宿和追求的独特见解。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精神世界的探寻,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