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暌方隔宿,相忆似三秋。
频走陈公牍,复登李郭舟。
埙篪夸伯仲,谈笑薄公侯。
不觉青山晚,萧萧雨未休。
【注释】
云山:指隐士居住的山林。相别:与朋友离别后,久不相见。方隔宿:刚过夜,即才过一宿。陈公牍:指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首,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三首,皆为赠友人之作,有《感遇》之称。李郭舟:指唐代诗人李白、郭震等人的船。埙篪(xūn chí):两种乐器名,比喻兄弟。谈笑薄公侯:“谈笑”谓言谈,“薄”是轻视,“公侯”指官爵,“薄公侯”意谓不把当官的人看得那么重要。萧萧雨未休:形容雨声淅沥连绵不断。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末年,诗人在长安时所作。当时安禄山起兵叛乱,唐玄宗仓皇出逃,杜甫因避乱入蜀而流寓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此诗即是诗人在流寓梓州的重阳节之夜,和诸昆季及亲友一起赏月赋诗之乐的写照。
前四句写诗人与诸昆季及朋友们欢聚一堂的情景。诗人首先说:“相别方隔宿,相忆似三秋。”他们刚刚分别,又像三年没有见面了。这两句是说,他们虽然只分别一夜,但彼此思念之情却好像过了三个秋天那样难以排解。这种强烈的相思之苦,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对人们心灵的巨大影响。接着,诗人又说:“频走陈公牍,复登李郭舟。”他们相互之间,不仅互通音信,而且互访,互相帮助。他们或登高远望,饱览山川之美;或泛舟江上,畅游江湖之间。这里,“陈公牍”、“李郭舟”都是借喻自己的朋友,用典贴切自然而又形象生动。
接下来四句写宴会上的情景。诗人首先描绘了宴会的气氛:“埙篪夸伯仲,谈笑薄公侯。”他与朋友们在一起交谈笑谑,互相吹奏乐器以自娱自乐,彼此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他们并不因为地位不同而感到有所顾忌,反而更加推心置腹地交往。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将吹奏乐器比作兄弟,说明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又将谈笑比作轻视官职高低的举止,表明他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埙篪”原是两种古代乐器的名称,这里用来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薄”是轻视的意思,“公侯”则是指达官贵人,这里用以反衬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平等关系。“不觉青山晚,萧萧雨未休。”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在宴会结束时离开宴会场所,独自漫步在青山之中,直到深夜雨还没有停歇。这里的“不觉”是说不知不觉,“萧萧雨未休”则是说细雨纷纷地下个不停。诗人在宴会结束后独自漫步在青山之中,一直到深夜雨还未停歇,这既点明了宴会的时间,又在不经意之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从整首诗的构思来看,诗人并没有刻意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他以简洁明快的节奏,抒发了自己对友情的真挚感情以及在艰难困境中的孤独感。这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