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起自飞龙初,执政大臣有荐书。翻然欲复贞观时,拔茅汇进登唐虞。
只为尚书期不赴,遂令十载留公车。一朝赋就雄三辅,分符千里拜黄图。
黄图三辅名天下,文学吏治倾西都。岂知世事非古昔,不爱鸣瑟爱筝竽。
黄金殊锡人所羡,素丝直节谁能渝。解绶萧然别畿甸,怜才复尔寄江湖。
畿甸江湖浑不异,民风士习元相须。君不见汉家制礼叔孙生,鲁国两生空踌蹰。
又不见六国纷纷争帝秦,仲连谔谔秦兵趋。世道污隆有如此,谁云禄薄官为儒。
None}
诗句解析
- 使君起自飞龙初:此处的“使君”指孙教授,他开始于权力的中心,即“飞龙初”,象征着他的起步非常顺利和高远。
- 执政大臣有荐书:孙教授得到执政大臣的推荐,这代表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得力支持与机遇。
- 翻然欲复贞观时:孙教授怀有恢复唐朝时期的雄风壮志,表达了其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历史抱负。
- 祇为尚书期不赴:这里的“尚书期”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职位或使命,孙教授没有赴任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如个人原因、时机未到等。
- 遂令十载留公车:因各种原因,十年后孙教授仍在公职中,但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 一朝赋就雄三辅:这里“赋就”意味着完成作品,而“雄三辅”则可能是指他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当地有着重要的影响。
- 分符千里拜黄图:孙教授被授予地方行政权力,可以治理千里之遥的地方,并受到皇帝的信任。
- 黄图三辅名天下:通过政绩显著,孙教授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天下。
- 文学吏治倾西都:他的文化和政务管理在西方都城(长安)享有极高的声誉。
- 岂知世事非古昔:孙教授或许没想到现实世界的复杂和变化,与古代的理想状态有所不同。
- 不爱鸣瑟爱筝竽:这里表达了他对传统乐器的喜爱,暗示他更注重文化的内在意义而非外在的形式。
- 黄金殊锡人所羡:孙教授得到的财富和赞誉是人们所羡慕的,显示了他的地位和成就。
- 素丝直节谁能渝:比喻他坚定的品格和原则,就像丝绸一样不易改变。
- 解绶萧然别畿甸:辞去官职时,他显得轻松洒脱,不带走任何财物。
- 怜才复尔寄江湖:尽管已经离开朝廷,但仍然关心着人才,希望他们能在江湖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 畿甸江湖浑不异:无论在哪里,他都保持着同样的品德和风格。
- 民风士习元相须:当地的民风和士习都与他息息相关,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 君不见汉家制礼叔孙生:通过比较古代的人物,强调了孙教授在礼仪制度上的造诣和贡献。
- 鲁国两生空踌蹰:提到两位来自鲁国的人物,他们在某种情况下感到犹豫不决或踌躇满志。
- 又不见六国纷纷争帝秦:通过对比战国时期的六国纷争,反映了现实的政治局势与理想中的治国理念之间的冲突。
- 仲连谔谔秦兵趋: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仲连形象,展现了他敢于直言不讳的品质和对秦兵的影响。
- 世道污隆有如此: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看法,认为历史的兴衰交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 谁云禄薄官为儒:批评那些追求名利的官员,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官职的大小,而在于个人的修为和贡献。
译文
你从何处来?我来自遥远的飞龙之初,执政大臣推荐了我。我想回到唐太宗的时代,像拔茅助长禾苗一样,登上唐尧虞舜的高位。只因尚书的任命我不去应承,十年间我只能留在京城里。终于有一天,我的文章写成了雄壮的三辅诗章,我在千里之外被任命为县令,受到了皇帝的信任。
在三辅地区,我的名声传遍了全国,我治理的文学和政治都让西边的都城为之侧目。谁知道世事并非如此简单呢?我不喜爱弹奏鸣瑟,只喜爱弹筝和箫管。辞官之后,我带着一身清白离开了京城,来到了江湖之间。在这里,我同样能够感受到民风和士习的熏陶,它们让我感到无比亲切。
汉家制定的礼仪制度是我敬仰的老师,鲁国的两位学者也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向往。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江湖之中,我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和信念。世人都称赞我清廉正直,但我却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官职的大小,而在于个人的修为和对社会的贡献。
赏析
这首诗是林大春对孙教授的一种赞赏和怀念,通过对孙教授的描写,表达了对他才华和人格的高度评价。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拔茅汇进登唐虞”喻指孙教授有回归盛世的雄心,“素丝直节谁能渝”比喻其坚守正道的品格。此外,诗人通过对比古代人物和现实情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整首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