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里寻师到杏坛。养真高静出尘寰。机心还逐白鸥闲。
迸水定浸香案湿,洞门深锁碧窗寒。东来紫气满函关。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浣溪沙·听筝》。全诗如下:
花里寻师到杏坛。养真高静出尘寰。机心还逐白鸥闲。
迸水定浸香案湿,洞门深锁碧窗寒。东来紫气满函关。
注释与赏析:
- 花里寻师到杏坛:在花丛中寻找老师,最终来到了杏坛(古代学宫)。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场所,此处代指学问之地。
- 养真高静出尘寰:修养真性,追求高洁的心境,远离尘世喧嚣。高静形容人心境宁静,出尘寰意指脱离凡俗。
- 机心还逐白鸥闲:内心的机巧之心,仍然跟随白鸥(一种水鸟)的悠闲生活。机心指计谋、心思,白鸥象征自由和宁静。
- 迸水定浸香案湿:泉水激荡时必然溅湿了香案。这里用“迸水”形容泉水的奔涌,强调环境的清幽,而“香案湿”则描绘了周围环境的自然之美。
- 洞门深锁碧窗寒:洞口深深关闭,窗子被深锁,显得寒冷。碧窗指绿色的窗户,暗示室内的幽静。
- 东来紫气满函关:东方传来的祥瑞之气充满了函关。函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常用来比喻吉祥之兆的到来。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浣溪沙》以“听筝”为题,通过描绘听筝过程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音乐、自然以及心灵的感悟。开头两句写在花丛中寻访师傅,到达杏坛,展现了对学问的向往;第三句点明主题,即追求高洁的心境,超脱世俗。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如泉水的激荡、香案的湿润、深锁的洞口等,衬托出环境的清新和雅致。最后一句则以“东来紫气满函关”结束,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即将到来。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