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拜疏许归休,芦荻沧江晚系舟。
贳酒暂同牛渚咏,曳裾无复凤台游。
海门白涌潮头急,烟岛红拖雨脚收。
不用临流濯缨袂,此心从此不惊鸥。
【注释】
南宫:即翰林学士院,唐时为学士官署。黄少府:即黄裳。
采石: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元史》卷七五《地理志》载:“采石山,在江宁府东。”牛渚:《一统志》卷三九“牛渚”条载:“牛渚,在江宁府西南七十里。”凤台:古台名。
海门:在今江苏南通市东北。《元史·地理志》载:“海门镇在江阴县南一百里。”潮头急、烟岛红拖雨脚收:都是写水势之猛急和江天相接的景色。
濯缨袂:濯,洗;缨,帽带;袂,衣袖。语出《庄子·外物》:“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其带,宣言曰:‘君子之章甫也哉!’宋人闻之笑曰:‘吾非君子也,柳下惠岂敢然哉?’反被断带而罪。”后因以“濯缨袂”比喻受辱。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作于至正四年(1344)。作者与黄裳同游采石江上,夜宿于牛渚矶,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第二天清晨离去,临行时赋诗相赠,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首联两句是说,我虽曾拜谒皇帝,请求告老还乡,但皇帝恩准了我。如今我要到采石去,将乘船沿长江返回故乡了。这里“许归休”三字是全诗的关键。这“许”字表明诗人有退隐之意。诗人之所以有此意,是因为他厌倦了仕途的钩心斗角。他不愿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是想回到自然中去。“许回休”三字透露出诗人的这种思想。
颔联二句是说,昨夜我在牛渚矶上饮酒赋诗,与黄裳共醉。然而今日早晨我就要离开牛渚了。“贳酒”句写饮酒,“曳裾”句写赋诗。诗人写这两件事情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心情。“无复凤台游”,就是“无复”二字所概括的意思。诗人不愿再像过去一样“曳裾凤台”(指仕宦之路),而是想到江边去观赏那如画的美景。
颈联二句,诗人描绘了一幅江流浩渺、潮汛汹涌的画面。从“海门白涌”句中,可以知道这是一场大潮,浪涛拍岸,声势逼人。而从“烟岛红拖雨脚收”句中,则可以看出这大潮的气势是多么磅礴,它冲走了岛上的烟雾,使整个江面变得一片通红。诗人用这两个比喻来渲染江潮的汹涌气势。
尾联二句,写诗人面对滚滚江潮,感慨万分。他看到江潮的波涛汹涌,想到自己即将离去,不由得想起了当年受屈辱的情形。“不用临流濯缨袂”就是这种心情的流露。他不想因为要离去而感到不安,更不想让自己在临别之际受到羞辱。于是他说,你用不着临水清洗帽带袖口上的污秽,你的心从此就不会再受到惊扰了。“此心从此不惊鸥”是说:从此以后,我的心再也不会被惊扰了。这里的“鸥”字是借用晋陶渊明典故。陶渊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后来就用“鸥鹭忘机”来形容人的性情恬淡,不为尘世所动。诗人在这里也是说自己的心已经不受外界的影响了。
这首诗写得很有情味。诗人在牛渚矶上饮酒赋诗,留下自己的足迹,同时也给牛渚矶增添了不少色彩。诗人在牛渚矶上的所见所闻,使他想起了自己在京城中的往事。他在京城曾得到皇帝的信任,也曾要求告老还乡,但最终没有实现。如今他又要离开京城,再次回到大自然中去。诗人在离开京城时的心情是这样的复杂:既留恋京城的往事,又渴望回归自然;既向往官场的生活,又留恋隐居山林的生活。这种矛盾的心情,在诗中表现得相当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