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秋近塞,骠骑远临边。
吹角风沙动,扬旌日月悬。
惊雕防猎箭,战马识烽烟。
昨夜旄头黑,前军得右贤。
【注释】:
- 出塞曲(《木兰辞》):指《木兰诗》。
- 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
- 骠骑:汉武帝时,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曾领兵大败匈奴。
- 风沙动:风吹起黄沙。
- 扬旌:举旗。
- 惊雕:惊动了猎鹰。
- 战马识烽烟:战马能识别烽火。
- 昨夜旄头黑,前军得右贤:昨日夜里,北方的天空出现了黑色的云气;我军前锋已获得胜利的消息。
【赏析】:
《出塞曲》是一首写战士出征的诗,描写边关将士英勇杀敌,保卫国家的动人事迹。这首诗以雄壮的气势、鲜明的色彩和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热情歌颂了战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英雄业绩。
“单于秋近塞,骠骑远临边。”第一句写边地的秋季景象。秋天,草木凋谢,黄沙漠漠,秋风劲吹,飞沙走石。第二句写汉将霍去病率军在秋高马肥的时候出发,越过了边境,向匈奴进攻。诗人通过这两个画面,把战士们出征时的威武雄壮的景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
“吹角风沙动,扬旌日月悬。”第三四句写战斗激烈,风云变色。这里,作者用“吹角”“风沙”“扬旌”等词,渲染了战争场面的紧张气氛,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战鼓的阵阵轰鸣声和号角声的呜呜悲鸣,看到了战场上黄尘滚滚、旌旗猎猎、日落月出的壮丽景色。诗人用这样一些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词语,把战场上的声、色、光、形都表现出来了,使整个诗歌显得气势磅礴,充满奇伟的美感。
“惊雕防猎箭,战马识烽烟。”第五六句写战士们勇敢善战,百发百中。诗人通过描写战士射猎、识烽火烟的场景,表现了战士的神勇和机智。这里的“惊雕”和“识烽烟”,既是对战士勇猛善战的赞美,也是对战争残酷无情的一面的揭示。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战士们神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又表现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
最后两句:“昨夜旄头黑,前军得右贤。”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战士们凯旋而归的喜悦心情。“昨夜”二字,不仅交代了时间的早晚,而且还点明了战事结束的时间——拂晓时分。在这里,“旄头”指的是彗星,古人认为彗星的出现预示着战争的失败。“黑”字用得传神,它既指天空出现的黑色云气,也暗示着战争失败的命运。“右贤”是指汉将霍去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昨晚天空出现了彗星,我军前锋已经取得了胜利的消息。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说我军胜利归来,但细一琢磨,其中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昨晚天上出现彗星,意味着我们这次出征一定会取得胜利;现在胜利归来了,说明我们的出征没有白费。这两句诗,不仅表现出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而且充满了对胜利者的自豪感。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雄浑壮阔,风格豪迈激昂,充分显示出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英勇杀敌,保卫国家的动人事迹的抒情诗。此诗以大气磅礴、雄浑壮美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单于秋近塞,骠骑远临边。风吹沙动旌飞扬,天昏地暗箭如雨。惊雕护猎矢直发,烽火夜照战马识。昔日星陨乌云遮,今夕凯旋右贤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