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翰乘暇日,池上步逍遥。
寒鱼翻在藻,落叶乱鸣条。
流序忽如此,寸心久自要。
蓬飞定有止,意远不嫌嚣。
常念沮溺辈,躬耕趣独超。

晚步池上

弄翰乘暇日,池上步逍遥。寒鱼翻在藻,落叶乱鸣条。流序忽如此,寸心久自要。蓬飞定有止,意远不嫌嚣。常念沮溺辈,躬耕趣独超。

注释:弄翰:拿笔写字。弄:玩;翰:指毛笔。乘:趁着。暇:空闲。步:散步、步行。逍遥(xiáo xiāo):闲逸自在。寒鱼:水冷鱼儿游动迟缓,因“寒”字而称。翻:翻腾。藻:水中浮生植物。落叶:飘落的树叶。流序:指时间。寸心:指心意。自要:自己要求。蓬飞:比喻仕途失意,像蓬草一样四处漂泊。定:一定。要:求。意远:心胸旷达。不嫌嚣:不介意喧嚣。沮溺:《论语·雍也》载,孔子弟子子贡说:“夫子之在此也,各言其志。”子禽问曰:“何为是栖栖者与?”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贡曰:“夫子之云,何其微也?”夫子曰:“吾欲言之,子奚不闻之?”子贡曰:“愿闻其声。”夫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贡曰:“夫子之顾爱后学而诛于前圣者,何哉?”夫子曰:“赐也!非尔之罪,女(汝)知之乎?……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语必有类,以道为首;体认天理,则其语明矣。”这里用孔子的话回答子贡,意思是说,君子之道,有时显扬,有时隐晦,但总离不开道。这和《庄子·秋水篇》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此句诗中的“意远不嫌嚣”,正是指的这种道理而言。沮溺:指孔子的学生曾参和孟子,他们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曾参以孝著称,孟子以仁闻名。《论语·宪问》载:“孟之反不伐,奔而不送,服之善也;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见曾参和孟子都把孝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们躬耕田野,不追求功名利禄,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问事业。常念沮溺辈,躬耕趣独超:常念沮溺辈,意为常常想起孔子的学生曾参和孟子等。躬耕趣独超,指他们的品行高尚,不慕名利。

赏析:

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在闲适中偶感人生的苦乐,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首句“弄翰乘暇日”,点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悠闲自在。“弄翰”,即拿起笔来写文章,翰指鸟羽制的笔。作者利用闲暇时光,在池上漫步,享受着难得的宁静。这里的“弄翰”,既是对闲情逸致的一种描写,又隐含着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感慨。

次句“池上步逍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诗人漫步于池塘之上,心情无比轻松愉悦,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为伴,他可以自由地行走、思考,不受任何束缚。这里的“步逍遥”,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解脱,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人转而关注身边的景物,将目光投向了池塘中的鱼儿和落叶。“寒鱼翻在藻”,形象地描绘了鱼儿在水中游动时的灵动与优雅;“落叶乱鸣条”,则生动地捕捉了秋天落叶飘零的瞬间之美。这两个画面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变幻莫测,更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索。

第三句“流序忽如此”,诗人开始反思人生的无常与变化。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流转、变化,包括时间、空间乃至生命本身。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无奈,但也带来了无尽的遐想与思考。这里的“流序”,既指时间的流逝,也隐喻着人生的起伏不定。

第四句“寸心久自要”,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无奈与挣扎。他渴望找到一种方法来应对这种变化,让自己的心得到安宁与满足。然而,现实的困境却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心中充满了焦虑与困惑。

第五句“蓬飞定有止”,诗人以自然界的事物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归宿的思考。他认为,如同蓬草随风飘散,人的生命也应该有一个归宿之地。这里的“定有止”,既表示了一种确定性,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无奈接受与坦然面对。

最后一句“意远不嫌嚣”,诗人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回应前面的诗句。他认为,尽管生活有时会充满喧嚣与烦恼,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他追求真理的脚步。他愿意远离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这里的“嚣”,指的是喧嚣的世界和纷扰的生活。而“意远”,则是指诗人胸怀广阔、高远的志向与追求。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身处喧嚣的世界中,他也不会被其所困扰;反而能够保持一种超越世俗的高远心态,追求内心的真正平静与安宁。

本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宁静的自然中的内心感受与思考。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更表达了他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