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淼淮河流,东行过新息。
方舟济斜阳,悠然见桐柏。
雾合青山低,霜侵绿蘋歇。
缅怀仲宣赋,邈把瑶芬撷。
归周问潜鼎,悼魏嗟沉璧。
灵涛逐奔雷,惊风舞飘叶。
出颖当何期,鸣笳临路发。
【注释】
渡淮次新息:渡过淮河,在新的驿站停留。
淼淼:水波浩渺的样子。
方舟济斜阳:乘船经过夕阳下的河流。
桐柏:山名,在新息县北。
绿蘋:指水中的浮萍。
仲宣:指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蔡邕(132-192),字伯喈。
瑶芬:美玉的芳香,这里指美好的诗句。
灵涛:指淮河之水。
奔雷:急流如雷声。
潜鼎:隐士。
悼魏嗟沉璧:哀悼魏国的灭亡而感叹宝璧的沉没。
灵涛逐奔雷:形容江水湍急如雷声。
出颖当何期:指自己像颖中之玉那样被埋藏。
鸣笳:古代军乐队奏乐时用的一种乐器,这里借代军队。
【赏析】
《渡淮次新息》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作品。此诗描绘了渡淮时所见景物,并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全诗以“渡”为线索,将“淮”“舟”“斜阳”“桐柏”等意象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首联:“渡淮次新息,淼淼淮河流。”
诗人从渡口出发,开始了他的旅程。淮河的水面宽广、浩渺,仿佛无边无际。这一句通过写渡口和淮河的特点,为下面的描述打下了基础。
颔联:“方舟济斜阳,悠然见桐柏。”
诗人乘坐着船只,经过了夕阳下的淮河,看到了远处的桐柏山。这里的桐柏山是诗人心中的圣地,也是他的灵感之源。这句诗通过描写夕阳下的淮河和桐柏山,为下文的情感转折做好了铺垫。
颈联:“雾合青山低,霜侵绿蘋歇。”“雾合青山低”,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的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的景象;“霜侵绿蘋歇”,则写出了秋夜霜降后,水面上的绿色浮萍已经凋零。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凄凉。
尾联:“缅怀仲宣赋,邈把瑶芬撷。”“缅怀仲宣赋”,诗人想起了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蔡邕的才华横溢,他的作品流传千古;“邈把瑶芬撷”,则表达了诗人想要摘取那些美好的诗句来珍藏的意思。这一联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渡淮次新息”为开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