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江苏太湖洞庭西山香林庵女僧,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前后在世。
俗姓赵,名昭,字子惠,寒山隐君宦光女。
祖母陆卿子,母亲文端容俱擅词翰,能继家学。
适平湖士子马班,亦山水高隐之流。
明亡后,马氏家破,遂入空门。
于太湖西山中匿影二十馀年,实吴越间一奇女子。
诗风沉雄挺拔,绝无脂粉媚态,格调深沉,意境悠远,当时颇享诗名。
有《侣云居稿》,又其诗不少收入《檇李诗繫》。
生卒年:?-?
清初江苏太湖洞庭西山香林庵女僧,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前后在世。
俗姓赵,名昭,字子惠,寒山隐君宦光女。
祖母陆卿子,母亲文端容俱擅词翰,能继家学。
适平湖士子马班,亦山水高隐之流。
明亡后,马氏家破,遂入空门。
于太湖西山中匿影二十馀年,实吴越间一奇女子。
诗风沉雄挺拔,绝无脂粉媚态,格调深沉,意境悠远,当时颇享诗名。
有《侣云居稿》,又其诗不少收入《檇李诗繫》。
生卒年:?-?
【注释】 南山南:指南方,这里泛指南方的山。北山北:指北方,这里泛指北方的山。竹人:指隐逸之人,这里指隐居山林的人。托根:比喻寄托生命。数茎:几根。临严霜:面对严冬寒霜。虚心愿:心中愿望。并:与……相连,这里指和柏树相连。幽溪柏:指柏树生长在幽深的溪谷里。亭亭:形容高耸直立的样子。终不易:始终不改。 【译文】 南面的山,北面的山,山上有竹子,隐居者却不认识。 竹子扎根于山中,几根竹子面临严冬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母亲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思念之情。 第一部分: - 注释:“兰闺”指的是女子的内室,“仪范”指的是女性的仪态和风范,“廿年馀”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这里的关键词是“德耀神葩玉不如”。 - 译文:你曾经在兰闺中展现出优雅的风范,你的德行如同神花一样璀璨,但相比之下,我的母亲却不如玉般纯净美丽。 - 赏析: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敬佩和怀念
【注释】 黄夫人:唐玄宗的宠妃。过寓山闺:经过居停的山馆。寓:寄居。 吟得新诗子夜残,银釭点点照花栏。 须臾小婢来相报,深竹乌啼月满滩。 译文 在月光下吟咏新作的诗句,银光闪闪照着花栏, 不久小婢来报,说深竹里乌鸦叫唤声传遍了整个山滩。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月夜幽居的诗。首句“吟得新诗子夜残”,是说诗人夜读新诗至深夜,已到三更天,但诗兴未尽,还在吟咏。次句“银釭(gāng)点点照花栏”
新秋晚眺 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 遥瞻四五峰,壁立皆奇绝。 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 黄菊散芳丛,清泉凝白雪。 译文: 在这个宁静的新秋夜晚,我站在山中欣赏风景,感受到了秋天的凉爽。远处的山峰巍峨壮丽,仿佛在秋风中显得更加雄伟。我抬头望去,可以看到四五座山峰高耸入云,它们的岩石峭壁上长满了修长的竹子,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山上还有一棵棵挺拔的松树,它们依偎在山石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解析】 此诗是王勃的一首送别之作。“当湖文园”指王勃的家乡,“闻已填茂草慰外君”意思是:听说你家乡已经长满了野草,我在这里为你感到安慰。“遥望残阳落故墟”的意思是:远望着夕阳西沉,落在故乡废墟上。“更传烽火遍州闾”意思是:又传来战火遍布全城的消息。“绿沈渭亩临溪竹”的意思是:绿色的竹子覆盖着渭水一带的田野,映照着溪水的绿色。“香散文园满架书”的意思是:满架的书散发着香气
【注释】 眉锁:双眉紧锁。 春山:喻指美人的眉毛。 鬓点鸦:乌黑发亮如乌鸦色的鬓发。 桃李:泛指美女。 芳华:青春。 风流队:指追求风花雪月,不务实际的青年人。 雕阑:有花纹的栏杆,这里代指栏杆上的花朵。 数落(luò):数落、凋落,形容花瓣随风飘落的样子。 【赏析】 此诗描写了一位美人在春日赏梅时的情景。诗人用“眉锁”和“鬓点鸦”描绘出美人的容貌
【赏析】 此诗为作者赴任江宁县令时所赋。首联写诗人行色匆匆,风雪交加,更觉离愁别绪倍增。颔联以伯道祠和中郎墓为背景,写风雨之中猿鸟之凄厉哀鸣,表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颈联写自己任职台阁之地,但因尘飞书在、雪压松筠而感到孤独寂寥。末联写志与白云齐,表示自己的志向远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官场生活的不适应
郑鹏云,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 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郑祥和任淡水厅儒学训导,遂卜居于竹堑。 曾师事潜园名儒林奕图,光绪九年(1883)取进新竹县附学生,受知于台湾巡抚兼提督学政唐景崧。 后与丘逢甲、汪春源、叶郑兰等,入海东书院,从台南进士施士洁学。 乙未(1895)割台,避乱内渡。 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台
潘曾莹是清代的诗人、学者和书画家。 潘曾莹(1808-1878),字申甫,别字星斋,出生于江苏吴县,即今天苏州府的吴县。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官员和学者,尤其擅长史学和书法,同时在绘画艺术上也有独到的成就。他的生平和作品反映了清代晚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清初江苏太湖洞庭西山香林庵女僧,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前后在世。 俗姓赵,名昭,字子惠,寒山隐君宦光女。 祖母陆卿子,母亲文端容俱擅词翰,能继家学。 适平湖士子马班,亦山水高隐之流。 明亡后,马氏家破,遂入空门。 于太湖西山中匿影二十馀年,实吴越间一奇女子。 诗风沉雄挺拔,绝无脂粉媚态,格调深沉,意境悠远,当时颇享诗名。 有《侣云居稿》,又其诗不少收入《檇李诗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