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寻春到酒家,东风作恶暗黄沙。
已曾报过平安竹,只是吹残富贵花。
冷落茅檐闲社燕,微茫水泽闹官蛙。
流莺何处传消息,却让垂杨得岁华。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全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并据此分析概括诗句大意。答题模式为:本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写出了……;运用什么典故抒发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本题中第一句“连日寻春到酒家,东风作恶暗黄沙”是诗人在风起时外出寻找春天,而途中却遇到了大风,使诗人感到不快,所以用“作恶”来形容;第二句“已曾报过平安竹,只是吹残富贵花”是诗人看到路边的富贵之花被吹落,而曾经用来报告平安的小竹也随风飘摇,因此心中十分伤感;第三句“冷落茅檐闲社燕,微茫水泽闹官蛙”是说燕子因为风大而无法筑巢,青蛙因为风大而乱叫,都是天气造成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觉得它们都很凄凉;第四句“流莺何处传消息,却让垂杨得岁华”是说柳树因为春风吹动而摇曳生姿,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传布春的消息,而诗人却只能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而没有收到春天的消息。
【答案】
①本句通过描写“寻春”途中的遭遇及所见景物来表现作者的心情。②“作恶”一词形容春风的猛烈,暗喻社会环境的险恶,表达出诗人内心的不满与愤懑,同时暗示出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③“暗黄沙”既描绘出恶劣的环境,又暗示出社会的黑暗腐败,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悲凉,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忧虑。④诗人借物抒情,以小见大,借燕子、青蛙等物景的萧条凄凉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以及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无奈感慨。⑤“流莺”一句化用了《诗经·小雅·斯干》中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借代表达出诗人想要有所建树却不得施展的苦闷心情。⑥最后一句“垂杨得岁华”以杨柳的茂盛比喻自己的青春年华,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
赏析:
首联“连日寻春到酒家,东风作恶暗黄沙”,点明寻春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从字面上看,诗人在寻春过程中遇到了大风,而“暗黄沙”既指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隐含着社会环境的险恶。两句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寻春”遇到“东风作恶”,而“作恶”则暗指社会环境之恶劣。这种写法不仅使诗情更显深沉,而且使读者对后面的内容有了充分的期待。
颔联“已曾报过平安竹,只是吹残富贵花”,承前启后,由写景转入抒情。“富贵花”是富贵人家所种,这里既是实写,又寓含深意。诗人用“富贵”与“平安”相对照,既突出了富贵之家的奢靡浮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
颈联“冷落茅檐闲社燕,微茫水泽闹官蛙”,承接上文进一步展开抒情。燕子因“风大”而无法筑巢,青蛙因“风大”而乱叫,都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活力四射,然而这一切对于人来说则是凄凉、寂寞的。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即使是生命力旺盛的景物也会因“作恶”的“东风”而受到伤害。
尾联“流莺何处传消息?却让垂杨得岁华”,承上启下,将前面景物的变化巧妙地与自己的处境联系起来。诗人以“流莺”喻己,以“垂杨”喻人,借鸟雀的欢快之声与自己内心的喜悦相对照,表达了对自己能够度过难关的欣慰与自豪之情。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诗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流逝而无能为力。尾联的“却让”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也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一生的经历与心声。诗人身处乱世,却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渴望为国家效力,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寄情于大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