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乌在林,爰返其哺。
哀哀母氏,弃我弗顾。
慈乌在林,载飞载集。
哀哀母氏,弃我弗恤。
人孰无父,我独早孤。
人孰无母,我独告殂。
昊天悠悠,降此大咎。
忧心憧憧,疢如疾首。
朝跻于堂,泪交我颐。
夕降于堂,泪渍我衣。
我绩我蚕,我书我诗。
惟母之训,云何弗思。
兰山苍苍,鄞水汤汤。
心之思矣,曷惟有忘。
兰山岌岌,鄞水湜湜。
心之思矣,曷其有极。

慈乌:较小的一种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

“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译文: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注释:经年:终年、整年。 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译文: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 注释: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 夜夜,每天晚上。 沾襟:眼泪沾湿衣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译文: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注释: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

《慈乌夜啼》通过描绘慈乌因失去母爱而发出的哀啼,表达了诗人对亡母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伟大无私的歌颂。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沉的情感,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顺的高度重视。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作品以平易近人、内容贴近民生著称。
  1. 诗歌原文
    慈乌在林,爰返其巢。哀鸣嗷嗷,使我心惊。
    昼夜勿去,中心无已。眼极千里,愁如云起!
    朝跻堂前,泣下沾衣。暮归反此,宿我相思。

  2. 诗句解析

  • 慈乌:慈乌是一种小型乌鸦,以其母慈子孝的形象出现,常被视为孝顺的象征。
  • :指慈乌生活和鸣叫的地方,即树林。
  • 爱返其巢:慈乌回到自己的巢穴。
  • 哀鸣嗷嗷:慈乌发出悲哀的叫声,声音凄厉。
  • 中心无已:内心充满无尽的思念之情。
  • 眼极千里:视线所及之处,千里之遥。
  • 愁如云起:忧愁如同浓重的云层涌起。
  • 朝跻堂前:清晨登上厅堂之前哭泣流泪。
  • 暮归反此:傍晚返回时仍然带着对母亲的思念。
  • 宿我相思:在心中留下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慈乌夜啼》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深刻地触及了人性中最为本质的部分——亲情和孝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白居易巧妙地将个人的体验投射到了整个人类的情感世界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