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东山挂梦魂,归从西竺问乾坤。
孤悰自寄函三室,大法遥探不二门。
香积饭僧忘岁月,菩提参佛悟晨昏。
犹馀慧业差萦念,尺寸毫端万古论。

【注释】

1.东山:即指东晋时期谢安隐居的东山。梦魂:指思念之情如梦般萦绕,难以忘怀。西竺:梵语Buddha-sahasra(佛土),意译为“印度”。乾坤:天地万物。孤悰:孤寂的心情。自寄函三室:意指把孤独的心寄托给书信。函:信封、信箱。三室:佛教传说中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时,有三个弟子,分别住于左胁、右胁和中间,合称为三大阿僧祇世界,这里以函代指三室。大法:佛教经典,指佛法。遥探不二门:意指深入探究佛法的真谛。不二门:佛教术语,意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香积饭僧:僧人用香积(佛教徒用来供养佛祖的谷物)供奉僧人,表示对僧人的尊敬。菩提参佛:修行佛教,参悟佛法。悟晨昏:意指在日出与日落之间悟道。犹馀慧业差萦念:意指虽然已经证得佛陀的智慧,但仍有些许未了的心愿或牵挂。差:略。余:剩余。慧业:佛教术语,指修习佛法所得的功德。萦:缠绕。念:思念、挂念。

2、尺寸:比喻微小,形容微不足道的意思;毫端:指笔尖,也泛指细微之处,比喻事物的关键所在或重要的细节。万古论:意指长久地讨论或争论,没有止境。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拜访汪伯玉后写给他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深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首联“十载东山挂梦魂,归从西竺问乾坤。”诗人回忆自己十年前离开东山,来到西竺,开始学习佛法,寻找人生的真谛的情景。这里的“东山”指的是谢安隐居的地方,“西竺”是指佛教圣地印度,“乾坤”则是指天地万物。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己对佛法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

颔联“孤悰自寄函三室,大法遥探不二门。”诗人将自己孤独的心情寄托给书信,深入探究佛法的真谛。这里的“孤悰”指的是孤独的心情,“函三室”是指信封上写有“三室”(佛教传说中的释迦牟尼佛的三个弟子所住的处所,此处借指书信)。“不二门”则是佛教中的一种观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和分离。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己对佛法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颈联“香积饭僧忘岁月,菩提参佛悟晨昏。”诗人在寺庙里用香积供奉僧人,忘却了时间;在菩提树下参悟佛法,领悟了人生的真理。这里的“香积”是指佛教中的一种供养方式,“饭僧”则是指供养僧人,表示对僧人的尊敬和感激。“菩提”则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代表追求智慧和觉悟。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己在寺庙中的修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真理的领悟。

尾联“犹馀慧业差萦念,尺寸毫端万古论。”诗人虽然已经证得佛陀的智慧,但仍有些许未了的心愿或牵挂。这里的“慧业”是指佛教中所修习的功德和智慧,“差萦念”则是形容这些心愿或牵挂依然困扰着诗人的内心。“尺寸毫端”则是指事物的细微之处,“万古论”则是指长久地讨论或争论,没有止境。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己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拜访汪伯玉的经历的回忆,展现了他对佛法的深深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通过描绘自己对佛法的学习、实践和领悟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真理的领悟。同时,诗中还通过描绘自己在寺庙中的修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深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整体上,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