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耕耘日,隆中啸傲时。
分荆存霸迹,入蜀定皇基。
建业元将命,成都迄受遗。
交邻吴壤服,讨贼魏廷知。
旧鼎三垂叶,新图八阵移。
七擒降孟获,十倍胜曹丕。
大将嗤巾帼,追兵怯鼓旗。
伏龙人羡艳,如虎敌纷披。
绝栈巴山曲,丛祠汉水湄。
炎精垂烬夕,泪尽杜陵诗。
陇上耕耘日,隆中啸傲时。
分荆存霸迹,入蜀定皇基。
建业元将命,成都迄受遗。
交邻吴壤服,讨贼魏廷知。
旧鼎三垂叶,新图八阵移。
七擒降孟获,十倍胜曹丕。
大将嗤巾帼,追兵怯鼓旗。
伏龙人羡艳,如虎敌纷披。
绝栈巴山曲,丛祠汉水湄。
炎精垂烬夕,泪尽杜陵诗。
翻译:
在陇上的农田里辛勤耕作的日子,在隆中的闲逸吟咏时刻。
划分荆地以保留霸业的遗迹,进入蜀地以确立皇家基业。
建立都城的命令由元老大臣发出,成都始终受到皇帝的庇护。
与邻国交往遵循吴国的规则,讨伐敌人了解魏国的智慧。
昔日的鼎器象征着国家三足的稳定,新的战略图谋转移了八阵的阵法。
七次擒拿孟获彰显了胜利,十倍胜过曹操的强大实力。
将领们轻视女性的才华,追击的军队害怕挥动旗帜。
伏龙山下的人羡慕他的英勇,如同猛虎般的敌人纷纷败退。
经过绝壁的巴山曲水旁,丛生的祠堂位于汉水之畔。
炎黄的火种即将燃烧到尽头,诗人泪流满面写下《杜陵诗》。
赏析:
此诗是李本宁廉访对武侯庙的八律之作。武侯,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后世常以“卧龙”称之,因其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后人尊其为忠臣、智者的象征。
首联“陇上耕耘日,隆中啸傲时。”描绘的是诸葛亮在陇上辛勤耕作的日子和他隐居隆中时的悠然自得。陇上,泛指陇山以南地区,这里暗指诸葛亮在蜀汉的政治活动中心——成都平原的周边地区。而“耕”字既点明了诸葛亮躬耕于陇上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他淡泊名利、安于贫贱的人生态度。同时,“犁牛无宿草,仓廪无储粟”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国家富强的忧虑。这两句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画卷,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颔联“分荆存霸迹,入蜀定皇基。”则进一步强调了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他巧妙地利用荆州作为缓冲区,既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又保留了自己的势力基础,从而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行动中,更体现在他对国家治理方略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上。
颈联“建业元将命,成都迄受遗。”则转向了对成都的描写。建业,即建康,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也是孙权即位的地方。这里的“元将命”指的是孙权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共同管理朝政。而“迄受遗”则是说直到成都灭亡后,才被刘备接收。这两联通过对比建业和成都的不同命运,展现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蜀汉人民心中的楷模和领袖。
尾联“交邻吴壤服,讨贼魏廷知。”则转向了对外部关系的描写。吴壤,指的是吴国的地域;讨贼,则是指讨伐魏国的行动。这句诗表明,尽管诸葛亮在蜀国内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外部安全和外交关系。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仅是内部的稳定,还需要考虑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因此,他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吴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也不忘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这种开放的态度使蜀汉成为了三国中唯一一个与吴国保持良好关系并共同发展的国家。
尾联“炎精垂烬夕,泪尽杜陵诗。”以感叹的语气收束全诗。炎精,即炎帝之精气,这里代指天命或国运。这句话意味着蜀汉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而诸葛亮却无法改变这个结果。他不禁感叹自己已经尽力而为,但却未能挽回国家的败亡。而“泪尽杜陵诗”则表达了诗人对此的感慨。杜甫曾被称为杜陵诗人,这里指的就是诸葛亮。他虽然是一位伟人,但在面对国家命运的无奈时,也只能黯然神伤。这既是对诸葛亮个人的感慨,也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一生的回顾和评价,展示了一个伟大智者的光辉形象和他们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