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搆临丹地,飞梁瞰碧峰。
台高苍野尽,殿古白云重。
峭峡虹斜度,危崖雪半封。
佛疑维卫至,僧似落伽逢。
舞鹤参朝座,饥乌集暮钟。
缘深频伏象,定久忽闻蛩。
暗牖闲生竹,虚檐密种松。
持经迷菡萏,说偈坠芙蓉。
异荈分泉瀹,香粳激浪舂。
蒲团藏阒寂,木榻寄蒙茸。
八识空尘累,三禅别梵宗。
九州遥挂衲,十岳遍扶筇。
璎珞天人馈,玻瓈释帝供。
文殊行处脚,迦叶笑时容。
东域摩腾化,西江道一踪。
将辞氻潭去,阐法号黄龙。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杰构临丹地,飞梁瞰碧峰。台高苍野尽,殿古白云重。
  • “杰构”指的是宏伟的建筑结构。“丹地”指的是红色的土地或者丹霞地貌,这里形容建筑色彩鲜艳。“飞梁”指的是高耸的飞檐,“瞰”是俯视的意思。这里的“碧峰”指的是青翠的山峰或碧绿的山峰。“苍野尽”形容建筑的高度让远处的田野都显得渺小。“殿古”指的是古老的宫殿,“白云”可能是指云雾缭绕,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1. 峭峡虹斜度,危崖雪半封。佛疑维卫至,僧似落伽逢。
  • “峭峡”指的是陡峭的峡谷。“虹桥”指彩虹般美丽的桥。“度”在这里有跨越的意思。“危崖”指的是险峻的高崖。“雪半封”描述的是山峰被白雪覆盖的景象。“佛”和“僧”分别指代佛教徒和僧侣。“维卫”可能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神祗,而“落伽”是印度的一位菩萨。
  1. 舞鹤参朝座,饥乌集暮钟。
  • “舞鹤参朝座”中的“舞鹤”可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也可能指寺庙中举行的舞狮、舞龙等活动。“参”在这里有参与、参加的意思。“朝座”指的是上朝时的座位,也暗示了时间上的早晨。“饥乌”指的是饥饿的鸟儿,可能在傍晚时分聚集在寺庙里。
  1. 缘深频伏象,定久忽闻蛩。
  • “缘深”指的是缘分深厚,“伏象”可能是指佛像或雕塑等。“静”和“动”形成对比,“定久”可能表示时间很长,而“忽闻蛩”则是突然听到蟋蟀的声音,可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1. 暗牖闲生竹,虚檐密种松。
  • “暗牖”指的是没有阳光照射的窗户,可能意味着幽静或阴暗的环境。“闲生竹”中的“闲”可能表示生长环境相对空闲。“虚檐”指的是没有实际遮蔽的檐口,可能意味着空旷或自由。“松”是常见的植物,代表着长寿和坚韧。
  1. 持经迷菡萏,说偈坠芙蓉。
  • “持经”指的是拿着经书阅读,“迷菡萏”中的“菡萏”是一种荷花,可能代表纯净和美好的事物。“说偈”(偈)是指佛教的一种诵读方式,“坠芙蓉”中的“芙蓉”同样是一种荷花,可能寓意纯洁和美好。
  1. 异荈分泉瀹,香粳激浪舂。
  • “异荈”可能是指不同的茶叶,也可能是指一种独特的饮料或饮品。“分泉瀹”中的“瀹”是一种烹饪方法,将茶叶放入热水中泡制。“香粳”可能指的是糯米制成的食品,如粽子或年糕。“激浪舂”中的“舂”是一种加工谷物的方式,可能意味着用杵臼将谷物捣碎。
  1. 蒲团藏阒寂,木榻寄蒙茸。
  • “蒲团”是一种佛教徒常用的坐垫,可能代表着修行和静心。“匿寂”可能表示一种寂静无声的状态。“木榻”是木头制成的床铺,“蒙茸”可能是指覆盖了一层薄薄的草或布料,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1. 八识空尘累,三禅别梵宗。
  • “八识”指的是佛教中的八种认识能力,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空尘累”中的“空”可能表示无执着或无垢染。“三禅”可能是指三种不同的禅修境界,分别是初禅、二禅和三禅。“别梵宗”中的“别”,可能表示分开或独立。
  1. 九州遥挂衲,十岳遍扶筇。
  • “九州”泛指中国的全部地区,“遥挂衲”中的“挂”可能表示悬挂或佩戴。“衲”是一种粗糙的布料,可能代表着简朴和朴素的生活方式。“十岳”可能是指中国的十大名山之一。“遍扶筇”中的“扶筇”是一种登山时用的拐杖,“筇”是一种竹子制作的手杖。
  1. 璎珞天人馈,玻瓈释帝供。
  • “璎珞”可能指华丽的装饰品或珠宝,“天人馈”中的“馈”可能表示赠送或施舍。“玻瓈释帝供”中的“玻瓈”可能是对某种珍贵材料的误称,“释帝供”中的“供”可能表示供奉或供养。这可能是对佛教徒虔诚布施的描述。
  1. 文殊行处脚,迦叶笑时容。
  • “文殊”是佛教中的大智文殊菩萨,可能代表着智慧和慈悲。“行处”可能指行走的地方或修行的地方。“脚”在这里可能有双重含义,既指菩萨行走的地方,也可能指其足迹。“迦叶”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以微笑著称,可能代表着宽容和喜悦。
  1. 东域摩腾化,西江道一踪。
  • “东域摩腾”中的“摩腾”可能是对某个人物的误称,他可能是历史上的人物或传说中的人物。“化”在这里可能有多重含义,既指教化,也指去世。“西江道一踪”中的“道一”可能是对另一个人物的误称,他可能是历史上的人物或传说中的人物。
  1. 将辞氻潭去,阐法号黄龙。
  • “氻潭”可能是一个地名或景点的名字,也可能只是象征性的表达。“阐法”可能是指传授佛法或讲解佛法。“黄龙”是一个道教传说中的神兽,可能代表着力量或威严。这两句诗可能是在告别某个地方或告别过去的生活时所写。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哲理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修行以及宇宙万物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