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有思妇,被服姣且妍。
横琴理清曲,渌水被幽兰。
一弹浮云暮,再鼓流风旋。
哀音振林木,听者为忘餐。
借问何人妇,感叹停朱弦。
征夫越万里,一别岁载迁。
铅华坐销歇,太息空婵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时,首先要读懂诗,理解内容,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分析,注意不要脱离诗作本身去谈感受,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来分析。
“高楼有思妇,被服姣且妍。”这两句是说:高楼里住着一个思念远方丈夫的妇人,她的穿着打扮既娇媚又秀丽。这里,“高楼”指的是王粲的故乡,因为王粲曾客居荆州,而荆州在今湖北江陵,古称“三荆”,所以后人称荆州为“三荆”。王粲《登楼赋》里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可见,王粲对荆州有着深厚的感情。
“横琴理清曲,渌水被幽兰。”这两句是说:她一边弹奏着琴弦,一边唱着清新悦耳的歌曲,那清澈的小溪边盛开着幽雅的兰花。“横琴”“清曲”指弹琴唱歌;“渌水”“幽兰”分别指代清澈的小溪和幽香的兰花。“横琴理清曲”,即“抚弄琴弦弹奏清雅之曲”的意思;“渌水”指“碧水”;“流风”指“清风”;“被”是动词,意为“覆盖、笼罩”。这两句的意思是: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唱着清新悦耳的歌曲,碧绿的溪水仿佛被幽雅的兰花所覆盖。这一句中“横琴”,“被”字都是修饰动作的词,表明了这位思妇在弹琴唱歌时的神态。
“一弹浮云暮,再鼓流风旋。”这两句是说:一曲未终,天上白云飘散,一阵风吹过,又奏起新的乐曲。这两句描写的是思妇在弹琴歌唱时的情景,表现了思妇的歌声悠扬动人。
“哀音振林木,听者为忘餐。”这两句是说:思妇那哀婉动听的歌声,使得树木都为之震动,听的人听了简直忘了吃饭。这两句描写了思妇歌声的美妙。
“借问何人妇,感叹停朱弦。”这两句是说:我想问问是谁家的女子,怎么如此悲苦,连琴弦也为之而停止呢?“朱弦”即瑟上的红丝弦,这里用来比喻女子的心声。这两句是说:我不禁好奇地询问是谁家的女子,怎么如此悲伤呢?
“征夫越万里,一别岁载迁。”这两句是说:远行的丈夫离家已经很远了,一别就是一年多了。“越万”即“越过万山”,意思是离开家乡;“载”是量词,表示数量;“迁”在这里是“迁移”、“流转”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远行的丈夫离开家乡已经很远了,一别就是一年多了。这句中的“越万里”是虚数,意在突出丈夫离家之远。
“铅华坐销歇,太息空婵娟。”这两句是说:女子妆饰不再艳丽,只有叹息空自徒然如月色一般。“铅华”即“铅粉”,是古代妇女用以涂抹面部以增其美丽的化妆品之一;“消歇”即“消失”、“消散”。“太息”即“长叹”。这两句的意思是:女子化妆已不华丽了,只能叹息自己徒然空自如月色一般。这句中的“消歇”是实写。这两句是说:女子妆饰不再艳丽,只有叹息空自徒然如月色一般。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独处在高楼之中的思妇的哀怨之情。《诗经·卫风·硕人》中有句云:“手如柔荑(téi),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ī),齿如瓠犀(hùxī),螓首蛾眉(qínnǔ’óuméí)。”后来人们常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这首诗的前四句便是用这样的语言描写了一位思妇的美好形象:她的衣着打扮既娇媚又秀丽;她的弹奏技艺高超绝伦,歌声优美动听;她的歌声能使树木为之震动,听者为之忘食。后四句则是写思妇因丈夫远征他乡而引起的愁怨之情。她羡慕男子的征夫,却无法得到男子的爱情回报,只得感叹自己徒然空自如月色一般。
这是一首闺怨诗,但诗人没有单纯地从女子的角度写她的内心痛苦,而是通过征夫的远行,把女子的痛苦与征夫的痛苦联结起来;并通过女子对征夫的羡慕、感叹等心理活动,写出了她内心的空虚和痛苦。这种写法很能抓住读者的心理,使读者产生同情之感。